首页
> 政务公开 > 调研文章
 

以数字化开辟金华宋韵文化传承 创新新赛道

发布时间: 2024-03-08 14:35 来源: 金华日报   浏览次数: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加持。金华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全面铺开宋韵文化数字化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实践路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急需打通宋韵文化与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婺风宋韵文化高地建设。

一 金华推进宋韵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路径

1.从平面到立体,建构宋韵文化的应用场景。提供“人—机”智能化服务。通过关注博物馆、图书馆的公众号、视频号等形式,让受众足不出户就受到宋韵文化的滋养。打造“人—地”沉浸式空间。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运用影视级创作手法,精心设计沉浸式穿越体验。营造“人—人”互动式参与。横店推出沉浸式行进式体验秀《走进电影》和剧本杀等参与感、互动感强的体验产品。

2.从静态到动态,创新宋韵文化的表达方式。宋韵人物走出来。推出金华宋韵文化虚拟代言人李清照,并制作与当代适配的动画故事。宋韵文物活起来。委托专业公司,采用高清扫描设备对国宝文物“徐谓礼文书”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校对。宋韵美食火起来。“宋韵·婺州府”是浙江首家沉浸式宋韵非遗主题文化餐厅,吸引了浙江卫视《奔跑吧》节目组来金品味舌尖上的宋韵。宋韵街区潮起来。打造以婺州古城为核心的宋韵文化风情街,街区设有宋韵非遗展示和体验的互动集市。

3.从单一到多元,探索宋韵文化的关联形态。开辟数字景区新样板。横店借助线上数字化导览为游客营造虚实穿梭的感觉。运用“影视大脑”对景区内的游客分析、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系统管理。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婺州古城宋韵风情街积极开发光影夜游,运用“直播+场景”的形式让游客体验宋韵氛围。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运用数字技术改进火腿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并通过直播示范火腿做法增强用户黏性。横店开发宋韵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系列文创产品。

4.从有限到无限,开辟宋韵文化的传播路径。短视频激活文化创意。在B站开设李清照人物账号,不间断推介宋韵文化。市博物馆推出短视频《金博风雅“宋”——来这里发现更多宋韵之美》。云展览打破时空限制。“徐谓礼文书”通过浙里文化圈平台发布数字展陈。市博物馆推出《风雅宋时镜》“无穷·镜”线上特别篇。云课堂拓展传播速率。“梦回丽泽·婺风宋韵”直播大讲坛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同步上线。东阳石洞书院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云端书院。

二 金华推进宋韵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面临的困境

1.整合力不够,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文化场域。缺乏整体观照。面对体系庞大的宋韵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整合和全市层面的统筹规划。缺乏有效指导。各县(市、区)的宋韵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各自为政、联动不畅。缺少基础支撑。宋韵文化资源底数不清,没有启动宋韵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

2.同质化突出,文化破圈难以转化为文化出圈。重技术轻内容。过于追求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宋韵文化的表达过于浅显化和形式化,且同质化的体验方式容易引起审美疲劳。重形式轻意义。宋韵文化数字化体验欠缺创造力,大多复刻其他地区爆款出圈的沉浸式体验模式。数字化展陈资源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内容单一,生动性、互动性有待加强。

3.创意感不强,文化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胜势。跨界融合不足。数字技术未能深度融入宋韵文化产业,没有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文化市场运作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型文化企业参与,且没有统一的行业规则和针对产品服务的有效监管。核心竞争力不足。尽管开发了虚拟代言人李清照,但没有形成与文化IP相匹配的产业承载能力和传播力。

4.传播链狭窄,文化流量难以转化为文化能量。传播效果欠佳。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即便在新媒体传播,也只是照搬传统媒体的内容,没有触及内容和技术的深层创新。交互体验不强,缺乏主力运营平台。交互平台没有运用最新的交互展示技术,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有限。

三 金华推进宋韵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的路径优化

1.完善支撑体系,提升活化深化转化率。强化婺风宋韵顶层设计。加大各地宋韵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开发考古修复、数字揽胜、知识图谱、数字文创等数字技术创新项目。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文化产业。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婺风宋韵数字资料的存储和数字档案的建设。通过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探索等数字技术,智能标引金华宋韵文化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场景,构建金华的宋韵数字地图。建立婺风宋韵服务平台。邀请专业学术团队,系统梳理金华的宋韵文献、宋韵故事、宋韵遗存,逐步构建专业资源库。邀请在金高校专家学者为宋韵文化数字化提供优质内容供给。疏通数字化人才堵点。借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补齐金华宋韵文化数字化发展的人才缺口。

2.打造主题IP,推进在线在场一体化。提高IP辨识度。继续打响李清照名人品牌和“浙学之源”品牌。持续投入宋韵文化内容开发,集中各方力量挖掘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兼具时代精神内容的优质IP。推进跨界融合。加大主题IP与旅游、服装、饮食、研学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推进主题IP与影视剧、动漫游戏、戏剧表演的结合,激活主题IP的附加值和生命力。强化场景化应用。深化开发应用与主题IP相关的数字人,加大与主题IP相关的数字藏品开发,提升文创数字化能力。重塑城市窗口。利用全息展柜、互动涂鸦屏、触控互动墙等数字产品打造宋韵主题书房、宋画主题公园、宋韵风情小镇等宋韵文化数字化生活体验区和展示区。

3.升级呈现方式,实现走近到走进转变。营造震撼的视听。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场景,调动听觉、视觉乃至嗅觉和味觉等各种维度的感官,打造奇观化的感官世界。通过音视频、声光电等多模态展示技术打造全景式演艺。加强沉浸式互动。依靠“5G+VR”等数字技术实现不同场景的自由切换,超高清的全景视频能使受众全身心投入到宋韵场景中,经历历史人物的波澜传奇。适应Z世代审美。对标《丹青游》等优秀视听作品,打造更多符合Z世代青年人审美趣味的作品,利用“实体置景+CG特效”的方式搭建出有价值的文化空间。

4.构筑传播矩阵,促进线下线上相融合。深化跨平台传播。效仿《唐宫夜宴》等成功模式,形成以官方媒体为中心,连接多方流量平台,构建宋韵文化多元传播体系。形成多位一体、迅速联动、无缝衔接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传播影响最大化。打破圈层壁垒。提升社会大众对宋韵文化传播的响应度,使社会大众从宋韵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转向宋韵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并以“UGC+PGC”短视频生产混合模式引发裂变式传播。推进文化出海。升维视角,充分运用5G、区块链等技术,扩大宋韵文化出海版图。运用模型优化、数据合成、贴图优化等数字技术,展现宋韵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魅力。提升横店出品影视剧的艺术创造力与国际市场号召力,使宋韵文化释放更大能量。

5.焕发产业活力,实现供给需求相呼应。探索跨界发展新业态。推进合作模式的创新,实现宋韵文化与网络音乐、游戏动漫等新业态的融合。加强工作思维创新,借助数字技术对用户需求和习惯进行精准画像,推出品质化、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产品。打造数实融合新引擎。数字赋能宋韵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发挥金华纺织产业优势,将宋韵书画资源融入服装、窗帘、床品等设计,通过算力引擎、3D建模等技术完成数字制版并投入生产,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培育宋韵文化新经济。发挥金华数字创意产业优势,在游戏动漫中融入宋韵文化。如参照李清照《打马图经》《打马赋》开发现代版“宋朝桌游”(网络版)。发挥婺剧优势,创排宋韵舞台艺术作品,并开展线上演播。发挥金华影视文化产业优势,将宋韵文化融入数字影视,提升数字影视的审美品格和立意深度。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