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发出了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奋力谱写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精彩华章的时代号召。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围绕三个“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以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为引领,扎实推进“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攻坚行动,全社会R&D投入增幅全省领先,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数争先进位,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澎湃科技动能。 一 聚焦提能造峰, 提升创新驱动力 深入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月汇总、季通报、年讲评工作机制,全面压实县(市、区)主体责任,确保如期完成五类平台布局建设,高质量构建“510”科创平台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快打造浙中实验室、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十大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建设,浙中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有力辐射并服务全省全国高新产业发展和科研需求,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力争每年新引进项目团队10个以上、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两项。迭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聚焦“2+4+X”主导产业,加快突破信息光电、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农机、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每年实施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150项以上,取得硬核科技成果20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5项以上。 二 聚焦扩面提质, 建强创新主力军 牢固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创新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发展格局。一手抓扩面,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加快形成科技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科技中小企业1400家以上。一手抓提质,落实月调度、季分析等工作制度,压实全市90个工业乡镇主体责任,持续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能级,规上和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居全省前列,着力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三 聚焦机制重塑, 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 加快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有组织创新,深化网上技术市场3.0和浙中科技大市场建设,组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优势科研力量,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深化“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体系,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突破200亿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超5000项。以“一站式”“全过程”为目标,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交易所等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发挥创新概念验证基金引导作用,推动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等平台高质量建设,不断完善成果供给、概念验证、技术交易、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每年验证孵化一批高新产业项目。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技术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科创成果供需两端精准高效对接,推动浙中科技大市场加入G60科技成果转化矩阵,形成深度融入长三角的互联、互动、互补技术市场体系。 四 聚焦全域创新, 打造浙中创新策源地 聚力做强“点、线、面”,打造优势互补、全域创新的生动格局。“点”上做强国家高新区。持续推动金华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婺城区、武义县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实现县(市、区)省级高新区全覆盖;强化亩均税收、亩均研发投入“双亩均”,推动高新区年度考核评价争先进位。“线”上做强浙中科创走廊。坚持“一廊引领、六城联动”,推进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双核”建设全面跃升,构建“1+6”规划体系和“1+X”政策体系,依托“‘六城’协同在线”实现一图总览、一网统管、一键督办、服务直达,落实“10个1”走廊建设组合拳,大幅提升科创走廊驱动力、影响力、辨识度。“面”上做强创新型城市。以“科产贸”融合创新为主线,深化实施高水平科产贸融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科产贸融合的“产学研用贸”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技、产业、贸易“三提升”,“产贸牵引‘教科人’资源一体化配置”力争列入科技部城市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印发实施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实施方案,推进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承载区为创新深化贡献“金华经验”。以科技创新鼎等为争先创优机制,激发县(市、区)大抓科技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鼎实现“零突破”。(金华日报 市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