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调研文章
 

宋韵文化与金华

发布时间: 2022-04-20 18:38 来源: 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浏览次数:   

金华是历史文化名城,南宋时被称为陪都,一度曾是“天下”文化之中心,被誉为小邹鲁。史上被誉为“江北四子”之一的明代山东学政赵鹤有言:“由有宋建炎逮皇朝成化几三百年,而海内之文,萃于金华矣。”可见金华在宋元时期文化之昌盛。

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承至今的文化价值。包括思想理念、精神气节、文学艺术、雅致生活、民俗风情等。去年我省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形成宋韵文化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的工作体系,要着力把“宋韵文化”打造成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

深耕

“金华学派”思想

南宋时期,浙江思想界极为活跃。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最负盛名。金华学派亦称婺学,是指南宋中期由吕祖谦开创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重要的一支。吕祖谦的家学渊源,其为学能做到不私一说而兼取其长。他与朱熹、张栻过从甚密,时人称之“东南三贤”。由吕祖谦创建的婺学,在当时相当有影响。全祖望的《宋元学案》中曾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

宋人特别崇尚读书明理,宋代的书院是唐五代书院总和的10倍以上。宋代金华书院仅史书志书有记载的就多达40座之多,位于全省之首。吕祖谦创办的丽泽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一起被列入南宋四大书院。婺学源远流长,两宋之际的兰溪人范俊被后人誉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吕祖谦继之完成体系的建立。以唐仲友为代表的“经制之学”和以陈亮为代表的“事功之学”丰富了“金华学派”的思想内涵。宋元时期的朱学以浙江一脉“北山学派”最为纯粹,成为儒学的正统和嫡传。这些金华古代先儒各抒己见,自成体系,对当时全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金华是南宋理学的中心,也是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宋时金华学者云集,学术活跃,人才辈出,被誉为“小邹鲁”。吕祖谦与“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五位金华先贤得以从祀山东曲阜孔庙,庙飨千年,足以说明宋元时期金华文化的分量。

浙学的思想源头是婺学。以明理躬行、经世致用、农商并举、兼容并蓄、创新求变为思想核心的婺学思想是金华精神与浙江精神的文化根脉与思想源头。婺学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建议适时召开婺学高端学术论坛,提高“金华学派”的影响,彰显金华的文化高度。同时,要深入开展婺学普及推广工作,进一步增强金华人民的文化自信。

弘扬爱国民族气节

南宋王朝长期处于金国、蒙元等外族入侵的严重威胁之下,为此南宋军民进行了100多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涌现了无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仅《宋史·忠义列传》就收录有爱国志士277人,其中大部分是南宋的。“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是这些爱国志士的写照。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他们的浩然正气给中华民族带来正面影响和感召。我们讲宋韵文化,首先就应该弘扬这种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两宋婺州英烈众多,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宗泽、梅执礼、郑刚中、潘良贵。南宋时金华就已有纪念忠烈的仰高堂,陆游观瞻后曾感慨著文。两宋时婺州英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值得大书特书,发扬光大。仰高堂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考虑能否适时重建。

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也是宋韵文化需要突出弘扬的精神内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先乐”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小我而担忧,而是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都是这种士大夫精神的写照。前几年武义出土的《南宋徐谓礼文书》曾经比较深度涉及宋代的文官政治相关内容。南宋孝宗朝金华出过两位宰相,叶衡与王淮。他们的为官之道与学识才华为后人称道,宋代士大夫精神在他们身上有着深刻的烙印。

光大重商开放传统

南宋实行农商并重的国策,出现临安、成都等全国性的著名商业大都市,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成为社会共识。

海外贸易代表了宋代开放的姿态。南宋对外不只是物质的输出,还有文化的输出,生活方式的输出。

新安船是在1323年前后,从中国的庆元(宁波)出发前往日本福冈的国际贸易商船,途中因台风等原因,最终沉没在高丽的新安外方海域。打捞出来的货物中有诸多产自金华铁店的精美婺州窑陶瓷。这也能从一个侧面佐证南宋生产力及海外贸易的发达。

贸易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的支撑。金华地处浙江中部,被誉为“浙江之心”,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环境宜居。宋室南迁,很多名门望族与皇亲国戚定居金华,金华成为各种文化与商贾云集汇聚之地。宋时的金华百姓,肯于吃苦,长于创造,百工竞技。他们创新求变、思想多元、开放包容;他们走南闯北、善于经营。当年,金华古城南大门叫通远门,门外的小码头非常繁忙,是一个自发的商品集散中心。宋代,金华的航运特别发达,是全省五大造船场之一。浙中金华、兰溪航运商埠之繁华,可从北宋诗人杨时的《过兰溪》一诗中得到佐证:“纷纷朝市竞秋毫,江上霜风正怒号。不问扬澜与彭浪,翩然东下日千艘。”

金华义乌、东阳等地,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先知先觉的市场经济意识与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与传统的重商开放的文化基因传承不无关系。今天的金华,要“扛旗争先、崛起浙中”,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重商开放的传统需不断发扬光大。

擦亮人文艺术底色

宋代是艺术大繁荣的时期,词、诗、散文、话本、戏曲剧本、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绘画、雕塑、建筑等空前兴盛,在青瓷、铸铜、瓷器、漆器、玉器雕刻、木雕、竹刻、铜器制作等方面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并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宋瓷、宋画、宋词、宋版书等诸多艺术门类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金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这方水土有超然特质,让无数金华人和来到金华的人与文化、艺术结缘。他们心中都有浓烈醇香似“金华酒”的激情,需要诗词绘画等艺术来释放或燃烧。

自古以来,金华就是一座诗意盎然的城市。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沈约,唐代的孟浩然、李白、戴淑伦、崔颢都在金华留下足迹和诗篇。宋时的陆游与金华特别有缘,曾在金华避难三年,后来又多次游历金华,写下了《东阳道中》《叶相最高亭》《山茶》等大量诗篇和《智者寺兴造记》等散文。李清照避难金华写下大量诗词,那首登临八咏楼留下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更成为绝唱。辛弃疾、杨万里也写过与金华相关的诗词。金华的八咏楼是天下诗人的向往地,金华历代的官员、寺僧、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作,“诗路金华”是金华一张名副其实的金名片。

宋时金华的绘画艺术灿烂一时。南宋三朝宫廷画家刘松年是金华汤溪宅口人,在绘画领域被誉为“南宋四大家”。金华画僧若芬玉涧,南宋金华画家陈尧臣、王默庵都享负盛名。

自古以来,金华人民心灵手巧,精于技艺,拥有百工竞技传统。八婺之一的永康被誉为“百工之乡”,东阳被誉为“木雕之乡”。婺州窑、金华戏曲、杂技、皮影、木雕、漆器、锡器艺术等也独树一帜。

新时期,金华弘扬“宋韵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宋韵文化”中的人文艺术之韵,从中不断汲取艺术涵养,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助力打造人文精神新高地。

彰显雅俗生活美学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雅文化的制高点。宋人特别会过日子,最爱琴、棋、书、画、词、酒、花、茶、香、石,人称“十雅”的优雅生活。南宋工商发达,城市生活繁华便利,文人们颇能品玩生活趣味,雅致生活普及于街坊市井。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宋朝的世俗文化突飞猛进,小市民富裕了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以品茗、插花、焚香、挂画为代表的四般雅事是宋时士大夫阶层普遍推崇的生活美学。宋代普通人生活多元丰富,茶馆酒肆、蹴鞠、投壶、相扑、评书、杂技等俗文化丰富多彩。雅俗文化共赏共存构成宋韵文化的独特之美。

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与我们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关连密切,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倡导与推进。打造“南宋风情街”,举办“宋韵文化节”,彰显服饰、习俗、诗词、书画、戏曲、杂技、说书、斗茶、风物、饮食等特色文化,推广婺州窑、东阳木雕、金华酒、永康五金、金华火腿、金华佛手等地方名特产品,也不失是弘扬宋韵文化,助力文化旅游的一种好形式。建议衍生开发“宋韵文化”文化业态,开发“婺风宋韵”系列文创产品,策划相关文化活动,既满足百姓品质生活需求,又促进金华文化经济发展。

千年州府地,双星争华城。作为全省第四大都市区的金华,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过程中,要把握契机,突出重点,彰显特色。要着力在突显金华婺学思想之韵、爱国气节之韵、创新开放之韵、人文艺术之韵和生活美学之韵上下功夫。要挖掘弘扬“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因地制宜实施可落地、可形成产业的项目,让千年宋韵文化真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提高金华文化能级,推动浙中文化新高地的建设,并真正惠及百姓生活。

(沈根新 作者:婺城区委宣传部部务成员、区文联主席)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