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终有根。中华民族的源与根在哪里?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的?我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脉络作出了系统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浙江中部金华市,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最确切的稻作遗存,距今有一万多年,正处于万年文化的轴心。金华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上山遗址群申遗,溯源中华文明光辉起点,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一、考古实证一万年文化史意义重大,是坚定文明自信的重要源泉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 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是如何发端的?在数千年的接续传承中,又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坎坷、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民族根脉的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所要揭示和回答的根本之问。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回顾说,“我国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以来,在探寻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渑池仰韶遗迹、安阳殷墟遗址、秦始皇兵马俑、余杭良渚古城遗址、浦江上山遗址……考古发现,我国1.3万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术,1万年前就栽培出世界上最早的稻、粟、黍,9000多年前就能生产玉器……”这些考古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我们更好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资料,是坚定文明自信的重要源泉。 如果说中国考古成果是满天繁星,浙江考古就是清晨天空中最亮的那颗启明星。浙江考古之于中国考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寻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方面,余杭良渚古城、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余姚施岙、浦江上山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目前全国已知9000年前的早期遗址近半数在浙江发现。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说,浙江的遗址名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出发(良渚),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万年上山比之前的河姆渡、跨湖桥、良渚分别早了3000年、2000年、5000年,将浙江的文明史往前推了2000年。浙江考古实证了浙江先民对中华文明、世界发展乃至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稻源启明,万年上山正处于 溯源中华文明的光辉起点上 上山文化得名于浦江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最久远的新石器文化。2006年上山文化正式命名。同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重要批示。2020年11月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更明确了“三个定义”:上山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上山文化是中国稻作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上山遗址的彩陶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目前,浙江钱塘江、曹娥江和灵江流域已经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1处,这是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得到全球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近两年更是成为一个高频热词,在考古界尤为火热:亮相世界考古论坛、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亮相国家博物馆,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上山遗址发现了万年的水稻,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来说都是人类最早,确定无疑的栽培稻的开始,可以被看作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起点,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一个遗址群的分布,还有许多陶器和石器,是一个很成熟的定居文化,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可称之为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 严文明在评价上山文化时指出,上山文化有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申遗权威专家陈同滨认为:上山申遗具有重大意义,可见证“农业起源”中的“稻作起源”这一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是继良渚之后可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重大文化遗产。 三、加快推进申遗工作, 奋力打造“万年上山”文化地标 浙江省委高度重视上山文化,主要领导多次就研究、传播、弘扬上山文化作出批示,省委书记袁家军还专程前往上山调研,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加快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更好向世界呈现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去年,浙江将上山申遗写入省委全会报告,并列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打响“文明之源看浙江”品牌,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加强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阐释,展示浙江考古事业的发展成就,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金华市委也积极扛起责任,在近期召开的金华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全力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浙江与金华十分有远见。 浙江省发现的21处上山文化遗址中,金华占据“半壁江山”,共有15处,凸显了金华作为文明之源的中心地位。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走在时代前列,他们比其他区域提前1000~2000年率先走出洞穴、来到旷野、驯化水稻、形成定居。学术界认为上山代表着一个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觉醒的时代。某种程度上说,上山先民已在万年前就体现出“志在万里、敢闯敢拼”的特质,保护上山文化遗址,就是保护金华历史的“活化石”、金华城市的“金名片”,是金华万年文化史的实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在中华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浙江特别是金华要站在打造中华文化“启明星”的高度,加大保护研究力度,梳理上山文化的发展序列及其与跨湖桥文化的谱系关系,争取在考古和研究上有更大的突破,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等组合拳,守护传承好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进上山,触摸尘封的过去,学习上山先民遗留下来的智慧经验,在这片繁衍生息的大地上谱写出更多的传奇和辉煌。 浙江与金华是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地方,五千年良渚申遗成功,万年上山文化申遗未来可期! (王巍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