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金华人在海外
 

张利萍:在非洲研究院看见广阔天地

发布时间: 2024-09-20 17:32 来源: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浏览次数:   

今秋九月,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圆满举行,中非将迈入携手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近日,中非合作、中非友好、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成为近期各大媒体平台关键词,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也频频登上热搜,作为非洲研究院的一份子,我感到激动无比,与有荣焉。

尤其是8月30日晚,习近平主席给非洲学者们的复信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原来,日前来自非洲50个国家的63名学者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高度赞赏中非合作论坛历史性成就,期待新一届论坛峰会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全球南方”现代化书写新篇章。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学者,期待他们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基础上,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中非和南南合作的研究探索,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其实,这不仅是对非洲学者们的极大鼓舞,也是对我们这些从事非洲研究的青年学子的鞭策。

据了解,参与联名致信的非洲学者中,有好几位来自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其中牵头致信的,就是我们特别喜爱和尊敬的格罗布勒教授,他是南非的前资深外交官、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平时,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格特大使。格特大使是一位睿智而亲切的长者,他总是很乐意与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深受师生们的喜爱。2021年,格特大使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回南非之时,学院组织了欢送活动,我主动向学院请缨承担相册的制作工作,在选择一张张照片的时候,再一次回顾了格特大使在金华和浙师大生活的点点滴滴,满满感动。因此,当得知由格特大使牵头的非洲学者们收到习主席复信后,我们都像自己收到了复信一样激动和骄傲。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从事非洲研究的学者,也是对非洲研究院多年耕耘的肯定。2024年9月1日,恰逢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18周年,这封复信就是最好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18岁成人礼。十八春秋卓然而至,龙年腾飞非院非凡。今天,我们看到了硕果累累、享誉海内外的非洲研究院,但回首这一路,也曾有彷徨,参与其中的我深有感触。幸好,彷徨之外更多的是拨开云雾见光明。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坐落于学校西南角的邵逸夫图书馆,砖黄而古老的建筑外墙给人以历史厚重感,特别像广袤非洲大地的色彩。我尤其喜欢在夕阳下看这座大楼,安静而热烈。依然记得去年冬日的一个下午,阳光暖暖地洒向邵逸夫图书馆大楼,廷巴克图式的非洲研究院大门熠熠生辉。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往里走,阳光透过绿植斑驳陆离,照耀着两边门牌闪闪发光。从左往右分别书写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简单的三个门牌却跨越18年甚至更久,是非洲研究院发展历程的体现,而我有幸参与其中。

回首往昔,我已在浙师求学13余载,可以说,青春的美好时光都在这里度过了。而与非洲结缘,早在本科时期就开始了。当时,我通过校网新闻关注到非洲研究院和刘鸿武教授,字里行间被刘老师的非洲情怀深深吸引。后来,身边又有一位熟悉的学姐通过孔子学院项目前往非洲莫桑比克任教,我从她的朋友圈开始慢慢认识真实的非洲,这也是后面我选择赴非洲孔子学院任教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本科生,我在本科期间就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了非洲研究院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主要承担一些会议论文的翻译工作。多年以后,我在学院整理《非洲研究》的过往刊物,并将每一篇文章都陆续上传到非院网站的时候,惊喜地在2014年的《非洲研究》上发现了我的名字。原来当时我翻译的一篇论文刊登出来了,《中非侨民对中非合作的影响》一文末尾俨然写着“张利萍译”四个字,而此时我已经成为了非洲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想来也是神奇的缘分!

硕士期间,我选择去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从这里我开始真正走进非洲,也逐渐走上了非洲研究之路。我的硕士导师张生祥老师是当时浙师大非洲翻译馆的负责人,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面向非洲的翻译传播活动,硕士论文选题为《毛泽东著作在坦桑尼亚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并赴坦桑尼亚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尽管当时的研究做的比较青涩,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在孔子学院任教期间,我萌生了考博的想法,得到了张老师的鼓励和推荐。2018年,我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成为非洲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之后申请在博士入学前继续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一年汉语教师志愿者,因此直到2019年9月才正式入学。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导师刘鸿武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要立志做经国济世之学问,了解国家所需、时代所需。因此,从非洲回国后,在刘老师的推荐和支持下,我有幸前往共青团中央国际部亚非处工作半年,期间参与了多个国际青年交流项目,对青年交流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之后,在王珩老师的鼓励下,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以及在非洲孔子学院和团中央国际部工作的实践经历,我们合作撰写了《中非合作进程中的青年角色探析》一文。经过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修改和推荐,该篇文章最终成功发表于《中国非洲学刊》2021年第4期,这是我读博期间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极大地鼓舞了我。后来,在王老师指导下进一步撰写了有关中非青年合作的咨政报告,获得了相关单位和领导的采纳与批示,十分荣幸。可以说,除了我的导师刘鸿武教授,王老师也是我学术路上的重要引领者。

非洲研究院虽然小小的,但有限的空间里却藏着大世界。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资料室和2个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参与建设非洲研究院是快乐的事情。2023年,浙师大非洲博物馆二期中非交流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文字小组的一员,我深度参与了中非交流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主要负责其中有关中非青年交流和妇女交流的资料收集和文稿撰写工作。我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怀着一种使命感参与其中。正如刘老师经常说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心,都需要用心,如此才能做到出类拔萃,成就一流。”带着这样一种态度,我们认真对待博物馆筹建工作,和其他老师同学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检查斟酌,反复修改。此外,为了让博物馆的物件更加丰富,我专门回老家翻出了自己作为一名中非人文交流参与者留下的许多“宝贝”,放进了博物馆相关展区。此后每次经过中非交流博物馆,我总是会忍不住进去转转。

在办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院里还是为博士生们准备了一个专门的学习室。除了导师以外,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也非常关心我们。比如,王珩老师就像一位干劲满满的“大家长”,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她都十分关心我们,不管是学位论文还是学术论文的写作,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并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尤其是在我的学术论文发表之路上,王珩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也给了我很大信心。近期,我和导师合作的文章《中非妇女交流与合作的历程、成效与展望》(发表于《非洲研究》第21卷),作为责编,王老师从选题、结构和行文方面都给予了全面细致的指导。她认为,目前学界有关中非妇女交流的研究是不足的,我们做的这一项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一点给了我极大的肯定。

非洲研究院是一个小学院,也是一个大平台,在这里,我们得以看见更广大的世界。事实上,曾经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可以和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但是在非洲研究院学习的过程中,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敢想象也变成了真实故事。在做事做学问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见识并参与到了许多“大场面”之中,我们也真真切切地成为了推动中非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一份子。

8月30日晚,央视新闻“跨越山海中非情”栏目报道了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王晓乐的故事。王晓乐是浙师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留学生,他把自己比作中非友谊大海中的涓涓细流,致力于以青年力量促进中非互联互通。每次在师大校园碰到晓乐,我都会调侃地说“晓乐,你现在是大红人啦!”晓乐也会谦虚而地道地回我一句“哪里哪里”。与晓乐最初的相识是在坦桑尼亚孔子学院,当时他还是一名正在“牙牙学汉语”的孔院学生,也是孔院舞龙舞狮节目的核心人员。当时,我负责孔子学院的宣传工作,对王晓乐进行了一次专访。“学习汉语改变了我的命运。”这是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非洲人认识中国,也让更多中国人走进非洲。”如今,他真的做到了!

正如晓乐所说,我们都是中非友谊大海中的涓涓细流。我认为,正是浙师大和非洲研究院的平台,让我们这些涓涓细流也有机会涌入到时代洪流之中,并翻腾出一朵朵浪花。尤其是2023年12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的成立,为更多人从事非洲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我们一群博士生也到场见证了这个可以载入中国高校区域国别学发展史册的重要瞬间。

非洲研究是一门行走与实践的学问。“与其空谈阔论,坐而论道,不如立根大地,起而立行”。记得在一次师门聚会上,刘鸿武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在青年时期求学的故事,以及后来开拓非洲研究事业的艰苦历程。其中,有关1998年刘鸿武老师作为17位教授之一向中央提交有关中非合作的内参报告,并获得江泽民主席批示这一事件令我印象深刻。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这大概就是刘老师常说的“做经国济世之学问”的现实回响。20世纪90年代,刘老师就踏上了非洲大地,开始从事非洲研究,一直坚持至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后来人。这种坚持和执着深深感染着我们。

前不久,非洲研究院也迎来了18岁成人礼。18岁,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意味着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更大的使命。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非洲研究院度过5年时光,参与了许多大事小事,见证了非洲研究院的发展,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在师大求学的日子,在非洲研究院的这段经历,都似一束光,照亮着我的青春,成为我未来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谨以此文,献给非洲研究院18岁生日,同时也向帮助关心我的老师同学们表达感激之情。思绪乱飞,篇幅有限,许多故事许多人物未及详述,敬请谅解。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大字在门口熠熠生辉。从这里出发,我们都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

张利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曾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浙江省第六届“十佳大学生”,研究方向为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曾在《非洲研究》《中国非洲学刊》等刊物发文。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