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判》2022年第8期“院长论坛”板块刊发了义乌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传档的文章《深化自贸区司法服务 打造法治环境新高地》。 
2020年9月24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挂牌仪式。义乌作为浙江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跨入“自贸时代”。 一年多来,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积极谋划司法服务自贸区建设工作,出台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17条意见,落实自贸试验区司法保障服务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确保法律政策统一正确实施为基本要求,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要求,以自贸区法庭先行先试为主要平台的司法服务格局。 

树立司法服务新理念 强化市场规则理念。义乌法院将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作为服务自贸区建设的根本准则,在审判工作中合理把握公权力介入的适当性,为政策试验保留适当法律空间。对传统多发、已发涉及自贸区的案件,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思自治、商事理念和交易习惯,坚决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因自贸区改革创新而出现的新类型案件,正确理解相关政策,充分注意新业态的行业惯例和自治性规范,形成合理的审判规则,以引导市场秩序的建立。 强化平等保护理念。义乌法院对涉外案件坚持平等保护和公开透明原则,正确行使司法管辖权,准确运用冲突规范,正确适用国内、国际法律,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自贸区的国际信誉和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 强化创新服务理念。自贸区的建设发展,需要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义乌法院探索的法律服务新模式、开拓的法律服务新领域、设立的多元解纷新机制等,均成为提升自贸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 强化全面服务理念。自贸区司法服务离不开刑、民、行、执的全面发展和一体推进。其中,民事审判是依法保障当事人民事权益的重要武器,刑事打击是维护自贸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最后防线,行政诉讼为自贸区建设营造良好依法行政环境,执行则是确保及时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可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此,义乌法院坚持全院“一盘棋”的理念,为自贸区建设提供全面司法服务。 探索审判运行新机制 打造专业化审判团队。义乌法院努力打造一支司法理念先进、审判业务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熟悉国际商事条约和裁判规则的专家型法官队伍。选派熟悉国际法、商事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集中应对自贸区司法难题。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仲裁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的法治论坛、行业交流等活动,提高法院对自贸区政策和相关举措的熟悉程度。 探索专业化审判模式。义乌法院结合自贸区特点及辖区实际,增设福田金融法庭,成为浙江省首家专业办理金融、破产类案件的人民法庭。该做法入选浙江自贸区建设第三批“十大标志性成果”。加强与浙江宁波海事法院(义乌)巡回审判庭合作,妥善协调与自贸区建设相关的货物纠纷案件管辖冲突。健全与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司法协作机制,对涉及义乌的专利案件通过义乌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中心提供跨区域司法协助。 引领行业发展新路径 明晰司法规则,为行业提供良性成长空间。义乌法院统一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知识产权等案件的裁判标准,对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尊重市场交易特点、理念和惯例,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不轻易否定自贸区内企业创新成果的合法性,为稳定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司法支持。 延伸审判职能,为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义乌法院搭建“70法官服务70+企业”载体,适时组织法官走访自贸区内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司法新需求,向企业提出司法建议。针对行业司法需求,在“中国电商直播基地第一村”——北下朱村设立义乌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将知识产权司法服务前移。在“义新欧”国际班列始发站设立自贸区司法服务站,专题研究铁路多式联运提单物权化法律问题,为“义新欧”国际班列平台的运营、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的建设提供司法服务。 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裁判导向作用。义乌法院通过向市场经营户发放常见法律风险提示手册、案例汇编等,告知经营户防范贸易风险和纠纷的方法;组织法官赴市场、企业园区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倡导诚信经营理念;通过发布审判白皮书、开展巡回审判等方式,发挥司法审判对投资、贸易等行为的评价、示范和引导作用。 构建多元解纷新机制 探索协同工作机制。义乌法院推动成立由党委领导挂帅、各相关单位组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小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解纷资源配置和工作程序设置,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自贸区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诉前调解平台建设。义乌法院与义乌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司法局等建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中心,选聘知识产权领域专业人员为特邀调解员。与义乌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涉外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创设“以外调外”的创新模式。与广东深圳前海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就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合作机制达成协议,将商事调解组织纳入诉调对接机制中,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迭代升级。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浙江分会、义乌市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共同创设首个县域级国际商事纠纷诉仲调一站式解纷平台。在义乌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设立涉侨法官工作室、涉侨法律服务联系点,推动涉侨纠纷妥善化解。 数字赋能矛盾纠纷化解。义乌法院积极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自贸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深度应用。加强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应用,针对贸易类纠纷,打造商贸纠纷化解协同应用场景——“浙里市场义码解纷”,实行线上申请调解,无须付费、无须起诉材料、无须法院前置审核,即可与调解人员实现“点对点”对接,商贸纠纷诉前调解用时平均减少50%。 建设智能服务新平台 “一网通办”。义乌法院以“互联网+司法服务+司法宣传”为主要功能,将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经济发展、司法为民、司法兴商护商的新阵地。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加快完善线上诉讼应用系统,推动热线、PC端、移动端服务全面贯通。依托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完善预约立案、预约阅卷、预约视频信访等申请功能,对当事人咨询进行及时答复。 “一次通办”。义乌法院主动适应数字化改革要求,探索打造执行“云”平台,实现执行信息一屏查询、执行案件一屏办理、执行流程一屏监管的工作新格局。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公积金查询、冻结、扣划业务通过线上一键式操作即可完成。 “一站通办”。义乌法院规范线上办理操作流程,推广“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各类诉讼服务平台应用,推动智能化建设与审判执行深度融合。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税务部门推进不动产司法拍卖改革,简化司法网拍流程。积极推行网上立案、掌上调解、电子送达等智能化办案手段,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原标题:《《中国审判》丨深化自贸区司法服务 打造法治环境新高地》 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