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外事
 

李坤:宜居金华是我第二个家

发布时间: 2022-10-12 16:27 来源: 金华日报   浏览次数:   

李坤(Osidipe·Adekunle),46岁,来自尼日利亚,2008年获得到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的机会,现为中非教育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中国圆梦

我在金华学习和研究教育领域的“中国经验”,在这里找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家乡人“梦圆”。

我叫李坤,来自尼日利亚,现在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老师。

要说我跟中国的缘分,2005年就开始了。那时候,我还是尼日利亚奥巴桑乔控股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当时,为了让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吃上烤鸭,我们公司开启了一个养鸭和做北京烤鸭的项目。当时,公司里没人懂中文,交流会上聘请一个翻译,一天就得1000多美元。这件事让我发现了学习中文的重要性。2008年,受公司派遣,我得到一个来中国留学一年的机会。

留学有3个名额,有人去了北京、武汉,我被分到金华,这也注定了我跟这座城市的缘分。

来的时候,我女儿才出生8天。加上对这座城市的未知,那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

我最初对中国的认识来自媒体报道和一些中国老电影,这与我在现实中看到的中国完全不同。中国比我想象的更发达、现代和开放。

来的那天,下飞机后从义乌打车到金华市区,遇到一位司机。虽然我不懂中文,但他一路上都在跟我聊天,打车费也很公道。司机的诚实和热情,是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后,第一年的学习确实比较难熬。我不会中文,出去买东西要打手势,还曾把洗面奶当成脱毛膏买;不懂中国的社交软件,跟远在尼日利亚的家人通话,每次都要近100元的话费;想解决一日三餐,但总找不到合自己胃口的菜式……

2009年6月,我完成学业准备回国,浙江师范大学一位老师告诉我,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继续留在金华读两年汉语国际教育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磨合,我对这座城市好感渐增,加上对学习中华文化的渴望,我决定留下来继续深造,这也得到了公司的支持。

学习汉语言文学后,我又读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硕士,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在尼日利亚教育中的应用。2018年,我成为比较教育学博士,以中国经验为例,研究尼日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策略。

在中国多年,我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深感中国在教育管理、资金保障和就业保障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中国学到的好经验,我也时常会通过我们国家比较受欢迎的报刊、新媒体等进行传播,让更多人学习。非洲要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学好一技之长。在我的职业教育规划里,希望看到非洲学生能一边学习中文一边掌握职业技术,中文和职业技能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从刚开始来时的忐忑,到现在的留恋,有人问我为什么愿意待在金华。在金华多年,金华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它的发展。2008年,我刚来金华的时候,浙江师范大学旁边还没什么高楼,现在已经高楼林立,旁边商业体也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水马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金华的交通建设也不断完善。以前从金华到福州,坐火车得10多个小时,现在坐上高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前段时间,金义东轨道交通也投入使用了,出行越来越方便。

对我来说,还是更喜欢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这头穿梭到另一头,用心感受这座小而美的城市。骑累了,还可以停下来走走看看,婺州公园、双龙洞……这些都是我喜欢去的地方。现在,城市里每个角落自成一景,处处都让人留恋。

这些年,我回过尼日利亚,去过上海、福州等地,一路走来,最喜欢的还是金华,它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2010年,姐姐告诉我,我有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我婉拒了。起初,他们并不理解,直到我邀请他们来金华游玩后,才明白这是一座宜居的城市。最重要的,这里除了有我的梦想,还有更多人能通过我接近梦想。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家乡人“梦圆”。(金华日报  记者 吴越悦/文 洪兵/摄)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