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外事
 

阿马尔:儿时梦想在义乌开出花

发布时间: 2022-10-10 17:30 来源: 金华日报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阿马尔,44岁,来自也门伊卜。

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中国。过去这20多年里,他在中国求学成为医学博士;他在义乌经商创业,被评为义乌市首批“十佳诚信外商”;2017年起回归主业当医生,如今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国际门诊部主治医生。同时,他在义乌生儿育女,收获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阿马尔是疫情防控中的外籍志愿者,也是外籍友人防疫工作义务宣传员、心理疏导义务咨询师,更是网络红人,用数百个直播视频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

在中国圆梦

去中国,成为像中国医生一样救死扶伤的人。

我叫阿马尔,来自也门,1997年来中国留学,目前是浙大四院一名医生,每天的工作是给本地市民和在义乌的外国朋友看病。

当时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是因为我从小就接触到援助也门的中国医疗队,他们用神奇的针灸治好了我父亲的病。父亲平时也经常念叨中国,说中国的好、中国对也门的帮助。父亲对中国的向往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要去中国,成为像中国医生一样救死扶伤的人。

来中国后,我先在山东大学读了汉语预科,后来在天津医科大学念了5年临床医学,获得了优秀硕士奖学金名额,再到浙江大学读了博士。

当初选择从天津来到浙江,最初是被浙江大学和西湖吸引。在杭州读博期间,经常有机会来义乌,发现离杭州这么近的地方有一个这么国际化的城市,慢慢地被它吸引,也结交了不同国家的很多朋友。

博士毕业后,我就选择来了义乌。我的一些同学不理解,我说,虽然这个城市小,但很有活力,这里的人们勤劳肯干,是个很包容、很开放的城市。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长期居住的外国人有就医需求,能让我实现自我价值。

我是义乌第一个外籍医生,很多在义乌的外国人都会找过来。大部分疾病能在我的门诊得到治疗,有些需要到专科门诊进行进一步治疗,我会帮助他们跟专科医生沟通,就像一座桥梁,帮医生介绍病人的病史,向病人介绍术前准备的各种注意事项等。

我今年44岁,前18年生活在也门,后面这20多年一直在中国,所以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说,我是“1/2的中国制造”。这20多年里,我在中国读书、成长,学习医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化,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在这里成家立业,有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

现在,我们全家都在义乌,我的3个孩子都在中国出生,他们都在义乌本地的公立学校上学。家里吃得最多的也是中国菜,我的太太虽然也是阿拉伯人,但非常擅长做中国菜,尤其是我的3个孩子,饮食习惯特别中国化,爱吃大米饭和中式菜肴,喜欢用筷子,跟中国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馈我的第二故乡。

2020年,武汉疫情突然暴发。当时,很多在义乌、在中国的外国人很担心,犹豫要不要回国。我在想,我能做什么?后来,我想到了办法,录了很多抗疫防疫小视频发在朋友圈,给外国朋友介绍疫情形势、防疫政策和科学的防疫知识,消除他们的恐慌。

从那次开始,我就一直在做这些事情。包括8月义乌疫情静默管理期间,我也有针对性地拍摄了很多视频,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么多轮核酸,做核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告诉外国朋友可能现在出行不方便,但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在这样做,疫情期间需要同舟共济,一起战胜疫情。

这些年,我经常接受国外电视台的连线采访。国外的媒体记者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能把疫情控制得这么好?我就把自己看到的、亲身经历的告诉他们,让他们也能学习中国的宝贵经验。白天要坐诊,晚上要连线,其实挺累的。但我觉得,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我有义务站出来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说实话,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完全想不到,这短短的20多年,中国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我很荣幸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医学等各方面的飞跃。在跟家人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也总会很自豪地分享中国的这些变化,跟他们说义乌、金华、浙江就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义乌,从一个小城到“全球小商品之都”,吸引了这么多外国人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

未来,我还会继续留在我的第二故乡,继续做医生,救死扶伤。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友好使者。(金华日报  记者 陈月丹)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