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外国人在金华
 

东阳中学新生团员拜访抗美援朝老兵陆炳德——“战功属于所有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们”

发布时间: 2021-07-29 17:48 来源: 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浏览次数:   

7月22日上午,东阳中学2021级新生团员郑浩坤、任路琴、张腾、吴思齐、黄浩、李乐悠,结伴来到画水镇陆秀村新华自然村,拜访抗美援朝老兵陆炳德,向“最可爱的人”敬赠锦旗,聆听老兵讲述热血燃情岁月。

W020210726628656666578.jpg

陆炳德和东阳中学2021级新生团员合影 通讯员 王会舜

出生于1931年的陆炳德虽已是鲐背之年,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这一天,他特意戴上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加入渡江战役,参与解放上海

“我出生才8个月,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我抚养长大,吃遍千般苦。我这辈子没有上过学,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太幸福了!”见到这群青年学子,陆炳德既激动又羡慕。

失去顶梁柱的农村家庭,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1940年,经人介绍,年仅11岁的陆炳德来到丽水云和箬溪小学,成为一名校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师生们烧早饭、泡开水。虽然他很想读书,但繁重的工作让他不得不断了这个念想。

回到故乡后,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前夕,陆炳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201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老人说,在集训时,大家都喊着这句口号。4月23日,南京解放。

随后,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直指上海。当时,上海有国民党8个军25个师20余万人,分据黄浦江东西两岸。根据中央部署,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决定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吴淞口,断敌海上退路,再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守军。

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各部队向上海外围守军发起进攻。经过10天的外围作战,共歼敌军2万余人。国民党为保持吴淞口出海通道,方便撤退到台湾,增援兵力在高桥与解放军展开激烈争夺战。5月23日,陆炳德所在的23军被增调到前线,进攻市区。“24日,我们23军从徐家汇进入市区,直插经过的每条街道,抢占大楼火力点,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就全部控制住了苏州河以南的地区。当天晚上,我们又强渡苏州河,占领了苏州河以北地区。5月27日下午3点,解放上海战役正式结束。”老人至今仍记得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算是赶上了渡江战役的尾巴。”

随后,陆炳德与战友们驻防“浙东门户”镇海,随时准备参加解放各地的战役,“我们曾经接到准备解放舟山、海南甚至是云南的任务,但最后都没有轮到我。”

在朝鲜200多天,经历两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陆炳德所在的解放军23军被派驻东北。

1950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开始,陆炳德的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奔赴朝鲜前线。当时,解放军的武器多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败逃时遗弃的,陆炳德潜心研究,努力训练,对中、日、美、苏四国的机枪得心应手,成绩出色,曾获得1951年上半年战备训练三等功。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参加文化学习,摆脱了“文盲”的身份。

1952年12月,陆炳德接到命令,奔赴朝鲜中部芝山洞地区,接防丁字山阵地。

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部队白天休息,夜晚行军。但即便如此,依然难逃敌机轰炸,他就亲眼见到一个汽车驾驶员被炸死。行军路上,他们还要负责修缮被炸毁的道路、桥梁,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1953年1月8日快到达丁字山阵地时,部队遭遇美军轰炸,陆炳德的后颈部被炮弹击中,弹片至今未能取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半脸经常抽搐,左唇常被牵扯到将近颧骨部位。即便如此,他坚持不下火线,次日就与战友接防丁字山。

在丁字山,中美双方前沿阵地相距仅几百米。志愿军守卫的城山、芝山及205高地,像钉子楔入美军阵地,危险自不待言。

1月20日,美军开始对丁字山志愿军阵地实施炮击,逐步增强火力。24日,美军开始轰炸,“成片的炸弹投下来,地面的草皮都被掀飞,变得光秃秃的。”陆炳德担任23军67师201团1营1连2排5班的班长,“美军炮击后,团长分析美军很快就要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要求我们做好战斗准备。”果然,25日上午,美军空军实施狂轰滥炸,共持续了3个小时,其中1枚汽油弹击中了“斯巴德”高地。随后,美军发动了地面攻势,陆炳德和战友们用手榴弹、迫击炮和机枪,一次次打退了美军进攻,导致美军总伤亡3000多人。到下午5点半时,美军开始撤退,陆炳德和战友们高喊“冲啊”,跃出坑道追击,丁字山战役取得了胜利。

当年夏季,陆炳德又随队参加了石岘洞北山战斗。这次战斗分外惨烈,67师伤亡惨重,“200团的一个战士身负重伤仍坚持爆破任务,炸药包不能起爆,他就用胸口堵住了美国地堡射孔。”说起此,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在朝鲜,陆炳德共经历了200多个日夜,“能取得胜利是我党领导指挥得好,所有的队伍都秉着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团结,相互帮助,英勇奋斗,最危险的地方都争着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老人说,“我所在的班组无人伤亡,我这个班长还是尽职的。”带着战友们平安回国,是他最欣慰的事。

回国后,陆炳德被编入东北军区健康三团二营,驻扎在大连,直到1955年复员回乡。他一生立过8次战功,却推掉了最后一次抗美援朝战功,“这枚军功章属于所有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们。”

“爷爷讲述的故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几位学生腼腆地说,想想老兵经历的出生入死,看看自己当下的幸福生活,没有理由不珍惜、不奋进,“强国有我,请党放心!” 郑浩坤是陆炳德的曾外孙,他郑重地说,“外太公教导我们,有大家才有小家。这段光荣的家史,将成为激励我前行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