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外事
 

修刚教授开讲“跨文化交际理论视阈下的中日交流”

发布时间: 2021-06-23 08:43 来源: 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21年6月2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修刚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跨文化交际理论视阈下的中日交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院长胡美馨教授主持,副院长徐微洁教授、日语系主任金稀玉副教授以及日语系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修教授从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两个层面对讲座的选题背景进行了说明。其一,2020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二,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日交流史可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民间交流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现实要求。

对选题背景进行说明后,修教授围绕着跨文化交际理论视阈下的中日交流进行了讲解。

首先,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概述。修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日,在解决“推进全球经济一元化”和“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矛盾方面,跨文化交际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跨文化交际已经不限于政治、经济领域,“世界多样性”这一认知已经渗透到全部的人类活动中,从法律、道德、宗教等抽象层面到饮食、服装、语言等具体行为,无一不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在高等教育中,外语学习和研究、翻译研究和实践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同”“异”视角下的中日交流。宏观视野下,中日两国有着2000年的友好交流史,汉文化持续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内核。在一些历史时期,日本文化也“反哺”了中国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代从日本传入中国大量的汉字词汇,如“哲学”“科学”等,这些词汇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思潮。另一方面,微观视野下,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词,如“落花流水”“结束”等,这类词语在两个语言体系中的意味截然不同,这也是导致中日两国人民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冲突的一种原因。面对宏观和微观的异同,我们要抛开形式上的“异”,着眼于本质上的“同”,大到同处于儒学汉字文化圈的价值体系,小到具有相同笑点的“谐音梗”,求同存异,这既是中日交流的出发点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法。

再次,是中日两国间的跨文化交流。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历史文化的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从而孕育了“同”“异”并存的两国社会。修教授以中日韩三国进行“拒绝表达”时语言行为的差异为例,为在座师生说明了即便处于相同的文化圈,但也会产生跨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进而,修教授以钓鱼岛问题为切入点,讲解了跨文化交流的具体技巧。在异同并存的两国社会中,我们应在明确自己跨文化交际立场的前提下,为中日间友好关系的构建而努力。

最后,修教授总结道,发现、理解、接受文化多样性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日语学习者要具有接受、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跨文化调整能力。在中日两国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要保护相同,尊重不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而,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提问环节,修教授理论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中日两国情感表达的差异”“翻译实践中的读者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等问题。

讲座结束后,胡美馨教授感谢修刚教授立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国家发展战略和外语人才培养高度为学院师生所做的精彩讲座,指出修老师的讲座对学院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她也向修刚教授敬赠了讲座证书。日语系教师和修刚老师合影留念。

修刚教授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天津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翻译研究、日语教育。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1项。主编《当代外国术语学研究》《当代外国人文术语多语种解读》、《外来词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中国日语教育概览》等16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学工办     作者 : 撰稿 | 张赫 摄影 | 高筝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