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非洲博物馆二期“中非交流博物馆”建设工作会议在非洲研究院会议室召开。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理事、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原公参苟皓东,非洲研究院领导班子、非洲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外语学院等协同单位教师代表,设计公司设计人员等20余人参加会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非洲博物馆创始人刘鸿武教授做工作部署。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召开非洲博物馆二期“中非交流博物馆”建设工作会议 十年前,筹建非洲博物馆一期之际,刘鸿武教授就有了一套关于非洲博物馆建设的完整设想,一期“非洲文明博物馆”建设,集研究、展览、教学于一体,作为中国高校首家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高校博物馆,目前收藏、展示着800多件来自非洲传统部落的面具、木雕、乐器、石雕农具、织布、绘画……极具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此次二期建设,刘鸿武教授指出,“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拟打造为‘中非交流博物馆’,系统展示中非关系两千年来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当代国人的外交奋斗经历。二期与一期‘非洲文明博物馆’遥相呼应,重在突出特色、完善功能、丰富要素,使非洲博物馆成为中非民间外交的前沿阵地和讲好中非友好故事的一线场所。”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
非洲博物馆创始人刘鸿武教授做工作部署 对于“中非交流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设计分区等关键性问题,刘鸿武教授表示,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于中非人文交流的高端品牌来精心打造,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空间,实现小而全,小而精、高度专业化的呈现,同时将学术平台、展示中心、培训基地等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5G时代的到来,充分体现虚拟技术等新型展示方式。在内容呈现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缩放自如,“把日常讲的中非关系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视化”,既要呈现中非交往两千年的磅礴之势,又要细述中非在音乐舞蹈、武术、教育、铁路交通、医疗卫生、农业、维和部队等具体领域的生动交往,也可以展示中国知识当代知识分子在促进中非交往中的特殊作用。为有序推进二期建设工作,刘鸿武院长指示要成立强有力的非洲博物馆二期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工作。下设规划设计组和内容展示组两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设计和文稿写作以及展品征集等具体工作。刘鸿武院长要求各工作组制定时间表,同步配合、协同全力推进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同时要求工作组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开展工作。“做交流史的博物馆与做艺术文化馆不同之处就是它的严谨性,前者重在历史的准确呈现,务必要十分地严谨,做到史事精确、文字精练、展品精致”刘鸿武强调。长期支持和关心非洲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的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理事、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原公参苟皓东公使在线上参会,对刘鸿武院长10年前筹建非洲博物馆并取得的积极成效表示钦佩,对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充满期待和信心,他认为刘鸿武院长规划的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其定位和见解不仅富有远见,更是充分体现了一名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同时,他建议,在展品征集方面,可以充分考虑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外交关系的物证,比如非洲各国首任驻华大使及中国首任驻非洲各国大使的个人资料、重要文件等。在功能设计上,可将博物馆二期拓展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吸引外交部非洲司新干部入职、援非医疗队、赴非专家组、企业等赴非岗前培训基地。曾参与非洲博物馆一期建设的美术学院副院长郑军德、李舒弟老师对于二期建设的设计和规划也有新的想法。作为二期建设的设计方负责人,郑军德表示,二期建设在设计上将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呈现可立体、可触摸的中非交往历史和现状,当务之急则是需要确定设计脚本,包括文字的整理、图片的收集、实物的搜集等,这些信息确定与否直接影响着设计的精准呈现。李舒弟老师从设计风格上考虑,认为“中非交流博物馆”的设计基调要与非洲博物馆一期的色调相协调,部分元素可串接使用,营造一种非洲化的整体氛围。由于空间有限,在设计时建议将展馆分为永久展出、分期展出等,并预留一定的换展空间。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教授认为,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历史基础扎实、现实条件具备、未来愿景可期,并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要将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任务纳入各协同创新分中心十四五规划之中,充分实现学术性与科普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线上与线下、静态参观与动态交流、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等相结合的多元成果集成。王珩还对各工作组的具体任务和分工做了细致布置。与会人员纷纷发言,为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出谋划策。《非洲艺术史》的翻译者、外语学院陈凤姣老师认为虚拟博物馆仿真VR技术可以整合到非洲博物馆二期设计中。音乐学院老师表示二期建设在音乐展区可以考虑将非洲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进行“虚拟合奏”,以增强参观者的感受力和体验感。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籍学者李坤认为二期建设可以将古代非洲与现代非洲通过技术手段同步呈现,展示多元的、丰富的非洲形象,让非洲博物馆扮演更加多元的功能。 最后,与会人员在刘鸿武院长的带领下赴二期建设现场考察、测量。 刘鸿武院长带领团队在考察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现场
据悉,非洲博物馆二期建设规划面积约400平方,位于非洲研究院院内,计划2021年5月前完成设计工作,2021年年底完成装修、固定展区展品陈列工作,二期建设旨在在一期集研究、展示、教学等一体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内培训、对外交往的新功能,积极打造非洲博物馆和中非交流博物馆成为中非人文交流的高端品牌,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工作。非洲博物馆一期“非洲文明博物馆”开馆十年来接待了数以十万计的中非参观者,包括中国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官员、外交官、市民大众、大中小学生,也包括非洲国家领导人、外交官、专家学者、留学生、媒体人等,还先后赴上海、宁波、杭州等地巡展,在提升中国百姓对非洲文化艺术的欣赏力以及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动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被誉为当代非洲文化与艺术传播的“立体教科书”,2019年还评为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0年12月,值“非洲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之际”,多位中非外交官、学者纷纷从世界各地发来视频,高度肯定非洲博物馆发挥的特殊功能以及其所代表、传递的文化信念。 浙师大召开落实“国家留学基金委非洲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推进会 近日,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牵头申报的“非洲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2021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立项资助。为推进该项目的实施,2021年2月1日上午,学校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协调会。 学校非洲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校长钟依均,副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及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项伟,宣传部副部长施佳,本科教学部副主任傅江平,科学研究院院长章明卓,人力资源部主任赵雷洪,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炳海、副院长金伟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徐丽华、副处长毛锡龙,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段文奇,法政学院副院长吴卡,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晓,党委副书记狄伟锋,人文学院副院长王荣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微洁,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陆梅芳,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勇,数计学院党委书记吴向齐,国际学院院长王辉,地环学院于海瀛老师,以及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副院长徐薇,相关工作人员等近30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副校长钟依均主持。
“国家留学基金委非洲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推进会现场 会议伊始,刘鸿武院长首先就国家留基委针对非洲学学科留学人才培养所实施的四个项目进行介绍,并着重就我校“非洲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该项目的总体设计进行了阐述。刘院长指出,建构中非命运共同体需专门学科和人才支撑,构建非洲学学科体系是时代使命和战略要求,培养非洲学创新型人才必须以扎根非洲为前提,而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佳路径。他欢迎各学院师生积极申报,建议师生最好结对前往非洲,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帮扶作用,指导学生成为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刘院长也建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出台激励政策,做好引导工作,加强与留基委的协调与沟通,共同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与开展,实质性地推进我校各专业各学科与非方合作院校——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大学的深度合作。 会上,刘鸿武院长还就与非洲相关国家大学开展的联合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情况、推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部门的中非数学与科学教育师资培训合作、整合学校各类高端对非洲教育和智库媒体培训项目,并把对非教育培训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谋划启动若干学科领域重大涉非科研项目、抓紧推进“教育部—浙江省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等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说明,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案。刘鸿武院长最后表示,做好对非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有知难而进、着眼长远、创新引领的信念与精神,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随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等校内协同单位负责人和非洲研究院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发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徐丽华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细节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大家关心的选派人数和专业问题逐一给予解答,并表示国际处将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咨询和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部主任赵雷洪认为应多宣传、介绍非洲的正面情况,包括非洲城市建设、高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等,引导师生对真实的非洲有一个客观、感性的认识。 他也希望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能大力推进我校教师的国际化、博士化建设。 科学研究院院长章明卓认为项目的实施将对今后我校的学科评估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也建议项目的实施应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拓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 研究生院副院长金伟民表示将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推动项目的顺利、有效实施。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段文奇建议项目的实施应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关联起来,学生博士毕业后也尽量能安排留校工作,以解决非洲学新一代科研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 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表示今后要积极依托省部共建协同中心这一平台,提升合作层级,加强深度合作,寻求更多突破,补齐发展短板。 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副校长钟依均做了总结讲话。他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关学院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工作,尽快制定项目的实施管理办法,出台相应的激励、配套政策;各协同分中心要提高认识,所制定的规划要与各二级学院子规划相结合,以更加精准高效的举措全面推进非洲研究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他还要求各学院重视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项目的跟进落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