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外国人在金华
 

朱愚文:退伍不褪色的 抗美援朝老兵

发布时间: 2021-12-03 14:49 来源: 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浏览次数:   

一本封面已经发白的纪念册、三枚纪念章、革命军人退伍证、二十年前的旧报纸……所有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东西,都被朱愚文老人悉心保存着。他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一营二连七班战士,70年前,他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和战友坚守坑道十天十夜,参加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历经九死一生,荣立过集体一等功。因伤退役后,他退伍不褪色,回到老家罗埠镇越溪村征岩头自然村,担任社长带领公社社员开展劳动生产,用实际行动支持祖国建设。

三枚纪念章

见证抗美援朝英雄事迹

老人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三枚纪念章:一枚是1952年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是1954年颁发的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还有一枚是2020年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三枚纪念章中的两枚已经有些陈旧,但其背后的那段历史却永放光芒。

1951年3月,年仅18岁的朱愚文参军入伍,部队从金华罗店出发,先是在江西训练了一段时间,随后奔赴朝鲜作战。刚到新兵连时,朱愚文和战友们负责修筑公路,随后被调去抬伤兵、送炮弹,最后调到二连七班,后来的国家“二级战斗英雄”李经盛是他的班长,老人至今还记得在班长带领下,全班克服困难坚守坑道十昼夜,并最终获胜的那场战斗。

在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中,朱愚文所在的七班以及二班占领防御前沿金城地区西南官岱里右侧的无名高地——31号阵地。根据史料记载,1952年6月12日凌晨,美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向31号阵地猛攻。尽管志愿军多次打退敌人,但敌人仍不甘心,调来支援包围这个仅有200米高的小山包。在连队主阵地失守、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并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七班长李经盛主动担负起指挥任务,果断命令两个班的14名战士(其中伤员10人)退守坑道。

朱愚文老人回忆,由于与上级失联,也没有后勤补给,他们只能吃压缩饼干充饥,由于长时间缺水,每个人都喉咙发干。朱愚文在坑道里摸索着,突然摸到一块翘起的石头,手指微微湿润,原来是石头上有水分,他就凑到石头边张开嘴,让水汽尽量能够润湿口腔,反复多次以后喉咙好多了。他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班长,于是班长让全班战士逐个试验,暂时缓解了大家的干渴。

从6月12日至21日,在李经盛的指挥下,朱愚文和战友们忍受着饥渴的折磨,打退敌人116次进攻,粉碎敌人数次对坑道的破坏。针对敌人怕夜战、近战的特点,李经盛还组织战斗小组以攻为守,主动出击骚扰敌人,坑道口敌人尸体一片狼藉。这十个昼夜的坚守,不仅为夺取官岱里以西战斗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为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积极防御零敲牛皮糖”的战略战术摸索创造出了坑道战经验。战斗结束后,朱愚文和战友们集体荣立一等功,李经盛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另一场让朱愚文老人印象深刻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战役打响,一开始仅是营、团规模的战斗,随着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发展到师、军规模的战役,朱愚文所在的部队也被调入前线作战。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据老人回忆,在战斗过程中,每当炮火密集时,大家就躲在坑道里;炮声减弱,大家就出来,互相拉开距离,用手榴弹、爆破筒、冲锋枪、步枪等武器攻击炮火过后准备冲上来的敌人。大家相互配合,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冲上来,都能够打退他们。

不过,朱愚文也在这场战役中负了伤,最终因伤提前退役。

一本破旧纪念册

珍藏着战友们的留言

朱愚文老人还保留着一个已经褪了色的部队发的小布袋,里面有一本封面已经发白的破旧纪念册,纪念册上满是战友的留言。

战友于瑞英写道:“你是祖国的优秀好儿女,为中朝人民的安全而奋勇争斗。”和朱愚文一起在陆军医院休养的战友刘汉文写道:“你们有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个人,为了朝鲜人民安全不怕一切困难,我要向同志们(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战友周开孟写道:“咱们两人的革命感情太好啦,好像水鱼一样的亲密,这次分别心中是有些难过,而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这是暂时的……”

在上甘岭战役中,朱愚文因坑道塌下导致腰部受伤,左手臂也被弹片击中,被送往后方救治。经医院抢救,昏迷了一天一夜的朱愚文终于脱险,一直在陆军医院休养,并于1953年7月复员回原籍。临走之前,战友们纷纷在朱愚文的纪念册上留言,鼓励他退伍后继续参加民兵建设,保持革命军人荣誉,有的还留下了通信地址,希望以后和他多联系。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封书信显得弥足珍贵。

“只可惜我不识字,这么多年过去了,和很多战友都断了联系。”老人无不遗憾地说道。现在,老人和新兵连的战友叶永泰还有联系,逢年过节还能聚一聚,聊聊天。叶永泰是汤溪人,曾是第12军某工兵团一名工兵,负责修筑工事,在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时负伤退役。入朝作战时,战士们需要背负重达70斤的物资冒着严寒进行急行军。当时朱愚文年纪小,个子小,力气也小,负重行军是个大难题,幸好叶永泰帮他分担了30斤物资。

“我父亲今年93岁了,中过两次风,今年以来身体不太好,不过以前身体好的时候,我会开车带他去朱叔叔家,两个老战友关系很好的。”叶永泰的儿子叶小平告诉记者。

退伍不褪色

带头工作建设新中国

70年前刚入伍的时候,朱愚文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当时,朝鲜的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外面经常下着鹅毛大雪。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经常遭到敌机轰炸,后勤补给线被炸毁,导致后勤保障不及时,缺少保暖装备,很多战友都牺牲了。

由于朝鲜天气寒冷,土层冻得非常坚硬,修筑公路时只能一点点砸开,或者从底部一点点挖。为了躲避敌人白天的轰炸,战士们只好利用晚上修筑公路。“但是晚上看都看不见,一块很硬的土块挖空后倒塌了,三个战友就被压死,我和他们在新兵连关系很好,用手去摸他们的胸口还是热的,但是时间紧,我只好擦干眼泪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回忆起往昔的战友,老人不禁哽咽了。

还有一次,朱愚文和战友在修筑公路时敌机突然来袭,一名中午来给大家送饭的炊事员就倒在了朱愚文的身后,脑袋被炸开了花,场面极为惨烈。刚入伍的朱愚文吓得浑身发抖,躲到了一棵树下,心里一阵后怕。经过此事,朱愚文开始发起了牢骚。听到朱愚文的话,指导员对他提出了批评,并语重心长地说:“战争要流汗、要流血、有牺牲,这身绿军装不是那么好穿的。我们是为了革命,为了保家卫国,大家不要发牢骚。”

指导员的话语铭刻在了朱愚文心里,在残酷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斗,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

结婚,担任征岩头农业社社长,入党,退役后的朱愚文又投身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带头开展劳动生产。1954年,由于天气干旱导致稻子倒伏,这可急坏了朱愚文,他每天在门口观察天气,到第四天终于下了雨,他独自扛着锄头连夜跑到灌溉的堰口,打开闸门,带领其他生产队队长搭建水车,让上游积蓄的雨水能够流到下游,保障征岩头粮食生产。后来征岩头村还被评为罗埠区劳动模范村。

1959年,为支持偏远地区建设,朱愚文和妻子洪爱花来到宁夏,帮助当地生产建设,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两年。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到拥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再到率先垂范的党员,朱愚文身份几经转变,但革命精神未改,也充分彰显了一个革命军人的本色。 (记者 胡雅心 文/摄)

朱愚文:退伍不褪色的 抗美援朝老兵2

https://epaper.jhnews.com.cn/../../jrjd/jrjdpaper/pc/pic/202112/03/3d317675-9b3c-44b4-921d-0a71cd4c4e7a.jpg.1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