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调研文章
 

共创 共有 共富 共享——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启示

发布时间: 2021-12-23 15:57 来源: 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浏览次数:   

编者按: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金华的奋斗实践是浙江党史的重要板块。近期,党史研究室根据凌志峰书记批示精神,重点开展金华改革历程与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落实了一批课题的研究计划,将陆续推出课题成果,力争用历史观照现实,推动工作。本报今天刊发第一篇《共创 共有 共富 共享——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启示》。

改革开放前,横店只是一个交通不便、区位不彰,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贫穷乡村。40多年来,横店镇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共同富裕发展之路。


A 横店共同富裕现实景象

40年来,横店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全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11亿元,影视文化产业营收157亿元,旅游收入超200亿元,税收收入41亿元,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次。

40年来,横店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20年镇域内人均年收入达到6.5万元。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通过居民自有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和村集体福利分红收入、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金、社团经济联合会发放的土地口粮款等收入调节机制,推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34。

40年来,横店实现从一个普通半山区农村到现代城镇的跨越,目前全镇常住人口将近20万,建立了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分区域布局影视基地植入产业、支持村集体建设多处物业、边远村在中心区联建物业、政府补助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实现不同村域的均衡发展,共建横店文明和谐美丽家园。


B 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轨迹

1.缘起:横店农民集体追求富裕生活

1970年的横店流传一首歌谣:“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这一年,35岁的徐文荣在群众的呼吁下成为横店大队支部书记,徐文荣向农民作出承诺,“苦干一年,实现一稀两干,饭后一个水果”,他领着党支部一帮人带头参加劳动,造桥、打水井,发展农业生产,还办了五金厂、粮食加工厂。第二年粮食亩产从700斤增长到1500斤,年底分红,每个工分由两毛七增长到七毛六。从第二年开始,横店老百姓实现一天“两干一稀”,中饭吃完后,一人吃个橘子或苹果,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横店的共同富裕之路在人民公社时期起步,内在动力是群众对富裕生活的强烈追求,从一开始就深深打上党组织和带头人引领、大胆突破体制机制束缚、集体劳动共建共享三个鲜明烙印。

2.奋斗:从横店丝厂到横店集团的发展之路

1974年,横店公社党委任命徐文荣为横店丝厂的党支部书记。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政策的情况下,徐文荣带领支部党员克服重重困难,1976年2月16日横店丝厂正式投产,利润逐年翻番。1979年1月,横店人又办起了横店针织厂,当年便实现利润超100万元。紧接着,横店又办起了内衣厂、针织厂、印染厂、丝织厂和化纤纺织厂,形成轻纺产业链。1980年4月横店磁性器材厂成立,经过30多年发展,磁性材料不仅成为横店集团的重要主导产业,还带动了整个东阳磁性材料产业的兴旺发展,成为东阳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如今,横店集团有电气电子、医药健康、影视文化、新型综合服务四大产业版块,共有200多家生产与服务型企业,4.8万多名员工。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东阳和横店乡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横店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年11月22日,横店工业公司成立,原来代表乡政府管理企业的乡工业办公室同时撤销,乡党委和乡政府不再插手企业事务,同时还明确党政干部和企业领导不再相互兼职。从此,政企分开,工业总公司以真正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

1993年3月,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的战略步伐,浙江横店企业集团公司正式改组为横店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1999年成立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对集团公司、下属子集团、子公司进行全面公司制改造。

从创办横店丝厂到成立横店工业公司到组建横店集团,横店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引领改革潮流,着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横店集团成为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始终保持不断创新、健康发展。

3.抉择:社团所有制的创立与发展

横店的工业经济起步由社队企业肇始,具有鲜明的集体经济特征,与同期温台和永康等地以私营或“红帽子”企业为主区别显著。在横店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几次体制改革的关键抉择中坚守共富初心,保留集体所有的灵魂,探索建立了“社团所有制”。

“八八”改制。1988年,东阳市政府发出了关于乡镇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租赁制和产权拍卖的三个“试行办法”。要求对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以股份制、租赁制和拍卖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摆在了横店人的桌面上。此时,经过10多年的探索,横店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主体带动,四轮联动”发展道路,就是以镇办集体企业为主体,扶持和带动村办、联户办和户办企业共同发展。这条道路老百姓拥护,有利于横店发展。怎么办?横店人召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全封闭式厂长以上干部会议,要求三天不准回家,谁也不准请假。会上,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大家都不同意把企业卖给个人,厂长经理们没有一个人愿意把企业买下,都表示要走共同富裕之路,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和高科技、外向型的发展道路。1991年,坚持走公有制为主体发展道路的横店工业总公司,实现公司工业总产值比3年前增长64%,利税翻一番。“八八”改制中横店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道路,干部职工的思想更加统一,坚定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

“二次”改制创立社团所有制。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下,股份制改革之风又一次刮到横店。再一次经历了思想碰撞后,集团上下都不同意把资产量化分到个人。大家认为,实践证明,集团坚持走共同致富道路很好,老百姓拥护,政府满意,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改变?大家一致要求坚持原来的道路走下去。那么,横店集团不实行拍卖私有化,不实行股份制,到底该实行什么呢?必须有一个理论来回答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指引集团的发展。横店人邀请了魏杰、何伟、刘伟、宋养琰、钟朋荣、林子力、朱厚泽等10多位全国著名的老中青经济学家和理论工作者考察横店,把脉开方。经过认真总结研究,深入思考分析,1993年,横店人提出了社团所有制理论。横店集团的资产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全镇集体,更不属于某些个人,它属员工共同所有,但员工不能拿走,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员工离开集团就自动放弃这个资产权利。这个资产要保值增值,就要由集团公司来管理,所以,也可以说资产归集团所有。从社会角度看,集团是一个生产性、营利性的社团。因此,这种集团所有,称为社团所有制,以这种产权形式组织运作的经济,就叫社团经济。横店人提出社团经济的宗旨是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特点是产权共有、政企分开、社团主导、多轮驱动;任务是使农业经济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用社团经济主导农村经济,用现代工业带动现代农业,按城市文明塑造农村文明,让富裕城镇带动贫困乡镇,横店人的共富初心有了成熟的理论指引。

4.升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共富

横店的影视文化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艰难起步,所走过的发展之路,贯穿其中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源头可以归结到横店人的“四共”初心。1998年4月,在“横店集团二次创业研讨会”上,横店人对“二次创业”有了清晰的认识:横店集团发展经济的方向定位是工业高科技、影视旅游高水平,依托第三产业致富是主目标。将来横店的富,不是富在工业,而是富在第三产业上。为什么?第三产业不但能使横店集团继续发展,还能够带动横店所有老百姓富起来。现在很多人在集团企业赚钱,但不可能每个横店人都到集团就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后,才能够让每家每户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机会。在横店办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受到人才、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制约。但如果把企业都办到外地去,让横店的老百姓都到外地去工作,也是不现实的。要共同致富,但也不可能把横店集团创造的财富,无偿分给群众养懒汉。

归根结底,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横店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横店的区位、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都难以支撑工农业再次飞跃发展,而发展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却可以打破这些制约,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文化旅游、商贸、饮食住宿、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充分利用服务业就业门槛低、适应面广的特点,提高横店群众的劳动参与水平,带动更多的百姓共同致富。正是在这个“四共”初心的指引下,横店的影视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应时而起。每年3000余个剧组纷至沓来,2000多万人次客流,带动了十余万人就业。2020年,横店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已从小康阶段迈入高收入阶段。


C 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启示

1.党组织与领头人初心不改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保障

东阳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引领横店与横店集团的发展,使其担负起横店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带动东阳城乡的共同富裕。1987年4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学习横店活动的通知》,学习推广横店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1987年至1992年,金华市委连续4次在横店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横店发展乡镇企业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东阳就在用地规划、城建资金等方面向横店倾斜,1992—2007年,横店镇经历了4次扩镇,原属周边乡镇的共79个行政村并入,扩展了横店的发展空间。东阳市委2011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横店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实施意见》,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横店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推动横店城市化发展。2004年4月,成立中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2012年,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2020年6月,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成立,不断打造升级发展平台,协调解决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党的领导也贯穿于横店集团发展始终,从横店丝厂起步,东阳市委和横店镇党委始终重视横店集团企业党建工作。目前横店集团有基层党组织147个,党员2400名,还成立了“横漂”党支部,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从1970年徐文荣担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时起,徐文荣、徐永安一直秉持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和初心。徐文荣多次表示横店集团创造的财富不是他个人的,更不是徐氏家族的,是属于全体横店人的。横店集团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产业带动、产业集聚和地方百姓的共同富裕来考虑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以企业自身盈利的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价值。横店集团没有过多关注创利速度、眼前利益,而是十分注重脚踏实地、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让社会有更多的受益,让地方经济更有后劲。横店集团始终坚持共创共富的创业初心,催生了横店人矢志不渝的创新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逐步沉淀为企业文化,凝聚成企业文化力,永葆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发展实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横店集团以轻纺工业起家,之后陆续进入磁性材料等多个领域,后来又以影视文化产业闻名世界。这些领域的共同点在于都属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在发展实践中,横店人深深地体会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让农民脱贫致富。在房地产的热潮中,横店集团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实体经济。用实体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财富,为普惠民生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给地方贡献了海量的物质财富,也给当地百姓持续带来许多的实惠。当年横店影视文化的投资是非常庞大的,一时看不到盈利的希望,还经受着社会舆论褒贬不一的巨大压力,成长之路,异常艰苦。如果当初拿着投到影视文化产业上的数十亿资金,到大城市去投房地产赚快钱,也许能快速地赚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超额利润。但是,横店人做到了心无旁骛,做到了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因为他们坚信,影视文化产业的兴起能极大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能更大范围地帮助当地百姓共同致富。

3.形成合理产业梯度配置是带动共同富裕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初,横店人在发展壮大丝厂的基础上,又办起多家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轻纺产业链,消化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面对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尽管很多人不理解,横店把技术和产品向附近村和农户扩散,逐步把针织坯布这道工序放给联办和户办企业去做,自己的骨干厂主要做印染和成衣。同时,还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村联户办企业生产,形成合理产业梯度配置。就这样,很快横店就形成了“针织一条街”,家家户户织机响,满街上下忙织布,老百姓有了致富门路,都非常高兴。这个做法后来作为横店的经验,向东阳全县和整个金华地区推广。

同样,在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按照先前发展轻纺产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思路,横店逐步把下游产品下放给村办企业和联户办企业去做,自己则重点发展软磁、稀土永磁、塑磁等上游产品,从而在当地形成了完整的磁性材料产业链。经过30多年发展,磁性材料不仅成为横店集团的重要主导产业,还带动了整个东阳磁性材料产业的兴旺发展,成为东阳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横店带领着东阳的磁性材料产业享誉全国、全球,被称为“世界磁都”。

或许起初横店人并没有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和上游产业而将附加值比较低的下游产业外放协作的清晰认识,但正是其“有饭大家吃”一起做大产业的朴素出发点契合了经济规律。而在实践发展中,横店人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道路越走越坚定。

横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外辐射,逐步把周边农村纳入发展范围,扩大了横店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生产,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横店也从一个普通的半山区农村成长为欣欣向荣的小城市。这一过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后进一步加速。横店影视的溢出效应不断扩展,推动了东阳影视外景基地全域化,又辐射到周边县市,共同富裕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4.各方共营社会事业是提升共同富裕品质的现实选择

横店有“企业办社会”的历史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分别是“企业规划,企业投资”“政府规划,企业投资”,目前发展到第三阶段是“政府规划,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横店人认为从乡镇企业起步的横店集团同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城市化,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横店集团在发展战略“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后面,加了“办社会”三个字,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企业不但要办好企业,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横店的很多公用设施是横店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30多年来,横店集团坚持企业办社会,和各级政府投入共同办出了一个新横店。横店农民“从农民到工人到市民”,不用往城市里涌,而是就地实现了“城市化”“市民化”,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子。

发动各方力量共营社会事业是在政府投入不足,无法大包大揽解决所有社会与民生事业的情况下的有益实践。从温州龙港建设“农民城”开始,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与制度激励下,企业与群众的投入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在政府专项补助资金的撬动下,企业和农户的投入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

5.产权结构的“变”与“不变”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钥匙

从横店大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横店人不断地对横店集团的产权结构进行改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权结构演进之路。“变”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释放生产力发展空间;“不变”是始终坚持带领农民共同富裕初心和“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理念,坚持集团资产的集体共有。

1984年完成政企分开,“变”的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政府不能再无偿调拨横店工业企业创造的财富,这极大地释放了横店人创富的热情;“不变”的是横店工业总公司的集体性质。“八八”改制,横店人坚持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但集体所有不是“大锅饭”,在经营权方面采取了完善承包责任制、实行租赁经营、拍卖或关停不景气企业等系列改革调整措施,灵活调动了生产要素。20世纪90年代,横店开创了“社团所有制”,接着又完成全面公司制改造,“变”的是横店集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经营机制与市场全面接轨,保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变”的是表现为“社团所有制”的集体所有性质,保证了横店集团专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等实体经济战略方向不动摇,企业与政府共建社会不动摇,使横店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执笔人: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 许克)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