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国际学术成果
 

兰良平博士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20-08-27 11:49 来源: 学工办   浏览次数:   



摘要  


近日,浙师大兰良平博士的研究论文Agentive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Narrative Socialization in a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China(“中国职业实践共同体中能动性身份建构的叙事社会化研究”)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语言人类学期刊》)在线发表。  


该期刊是美国语言人类学学会会刊,是语言学和人类学交叉学科期刊,隶属于美国人类学学会管辖,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社会语言学顶级期刊之一,也是SSCI、A&HCI、ESI等多索引学术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1.75,2019年稍有下降,为1.083。  

该刊看重理论贡献,发文量少,每年3期,每期7篇原创性论文。据SJR(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网站显示,在过去三年里,该刊仅发文54篇。  



内容提要  


在中国一个有着十五年历史的外语教师教育职业团队中,建立了互相帮助、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团队文化,他们在日常团队组织沟通中经常自发讲述职业故事,体现和强化了职业团队文化。本文聚焦该团队中的一名新手成员,在一年半的时间中其故事讲述从消极逐渐变为积极,逐渐确立了自己积极主动的职业身份。以此为基础,同时参照和反复对比团队其他成员的故事,作者提出了职业共同体中能动性身份建构的四个阶段以及在叙事话语上的具体体现。  


具体内容  


语言社会化是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社会文化,成为称职的社会成员。语言人类学早期主要关注儿童时期以及少年时期的语言社会化,最近几年开始关注职业社会化中的语言使用问题。而且10多年来的一个主要趋势是采用批判视角,研究人如何在社会交往中被孤立和边缘化,带有政治批判取向。作者认为,学界不能只是解剖为何失败,还要解读如何成功。文章旨在解读新手成员如何成功融入职业共同体,建构能动性身份,并探讨身份变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为此,作者提出了“能动性身份”的核心概念,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话语定位出来的自我认知,包含积极性、责任性、独立性等倾向。作者进而论证日常叙事,尤其是生活中不经意之间自然流露的、转瞬即逝的、往往不事雕琢的小故事,可以为追踪能动性身份提供有效的话语资源。作者打破语言人类学、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叙事心理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基于从所研究的职业团队会议录音中得出的叙事话语数据,提出了共时维度上能动性身份建构的包括叙事世界、叙事情景和主流叙事的三维分析框架。(见以下Figure 1)。  



以此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数据,进行反复对比,作者研究了团队的文化,得出了该团队文化提倡积极进取,责任担当和乐观向上。作者继而使用所提出的叙事三维分析框架,追踪了一个新手成员的叙事话语和身份建构过程,对所讲述的自然叙事进行了深入的话语分析,语料为中文,按照学科惯例,文章中语料呈现为三层:拼音,词对词直译并标注,意译。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该成员的故事的语法形式、互动结构和和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核心成员的耐心帮助下,缓慢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自己讲述的个人故事中,故事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从消极故事变为积极故事,从被动结构变为主动结构,从自己作为故事人物没有声音到掌控话语权,最后建构了能动的职业身份,成为了该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和核心成员。  

作者在反复对比该成员故事以及其他成员故事的基础上,从叙事话语视角首次提出了历时维度上能动性身份发展的四阶段模型(见Figure 3)。  



总的来说,文章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  

第一、做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提出了新的学术概念“能动性身份”并论证可以通过互动性叙事来对其追踪,为语言人类学注入新的学术生长点。从叙事话语视角提出了共时维度上能动性身份建构的三维分析框架,以及历时维度上能动性身份发展的四阶段模型。  

第二、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文章发现的职业团队文化和叙事沟通策略,能够为有志于建立积极团队精神的领导者提供参考,可以为希望树立积极乐观的职业认同感的职业人士提供借鉴。  

第三、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文章向国际学界,尤其是美国学界展示了中国职业人士和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是树立正面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发扬积极正能量的重要成果。  

兰良平博士说,该论文虽为独著,但得到了集体的帮助。该文基于作者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得到导师欧阳护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作者历经十载,持续阅读、深思熟虑、不断修改,方得始终。研究对象是一个教师教育团队,他们让作者近距离探索了他们的实践生活。在2017年浙师大外语学院的一次“伴越论坛”上,吴本虎教授、黄小苹副教授等同事也给作者提出了有益建议。2018.7-2019.7作者在克拉克大学师从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叙事心理学家Michael Bamberg教授访学期间,投稿得到了三位国际专家的细致反馈(两次加起来13页),Michael Bamberg教授给作者一本最新的叙事和情绪研究的学术专著给作者以积极启发,波士顿伊曼纽学院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博士后Clare Mehta副教授在论文写作最后阶段帮作者做了语言编辑和润色,浙师大外语学院郑连忠博士在论文校稿阶段也帮作者重新进行了精确制图。  


作者简介  



兰良平,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2018-2019)。研究方向为叙事话语研究、课堂话语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国际期刊论文  

1.Lan, Liangping. 2020. Agentive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narrative socialization in a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China.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30(2): 1-23. (SSCI / A&HCI)  

2.Ouyang Huhua & Lan, Liangping. 2016. Review of Discourse and Crisis: Crit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15(6): 821-823. (SSCI / A&HCI)  


叙事话语研究  

1.兰良平. 2017. 从语言符号到社会意义:口头叙事解读中语境触发机制研究. 语言与符号,(2):82-96.  

2.兰良平. 2016. 叙事身份研究的社会实践转向. 话语研究论丛,(2):22-34.    

3.兰良平. 2016. 社会语言学带动叙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7日。  

4.兰良平. 2014. 形式的内容:小说叙事中直接引语塑造人物身份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62-68.  


课堂话语研究  

1.何晓东、兰良平. 2019.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英语课堂提问实施. 中小学外语教学,42(4):13-18.  

2.兰良平. 2016. 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互动. 英语学习(教师版),(10):13-16. 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2017,41-44全文转载。  

3.兰良平、韩刚. 2014. 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互动性交流视角.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5万字,2019年第7次重印)  

4.兰良平、韩刚. 2013. 教师身份构建——课堂提问遭遇沉默的会话分析. 外语界,(2):59-68. (CSSCI) (被引69次,下载4869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