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金华人在海外
 

张希福:悠悠吟诵 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 2020-12-18 12:09 来源: 金华日报   浏览次数:   

 

张希福老人。

 

采访当日,张希福签下授权书,将吟诵的《游子吟》片段,授权给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采录组出版。

 

张希福老人接受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采录组采访。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

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是遵循传统的规则,表达诗歌的言外之意。吟诵在古代,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一种基本技能。

张希福是义乌吟诵传承人之一。他出生于1925年,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人。作为一名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张希福历经岁月沧桑,仍精神矍铄。日前,记者在分水塘老家见到了96岁高龄的张希福老人,他与北京来的吟诵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交流当年读私塾的情景,谈起年少读书的时光,老人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历历在目。

吟诵 带来诗意盛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是唐代孟郊所作,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张希福老人在现场吟诵了此首诗,让在场的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吟诵方法的音律之美,也让村民们了解了义乌方言的吟诵方式。

吟诵曾经是私塾、官学里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每个中国学生、文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张希福老人告诉记者,在以前私塾课堂上,老师一般不在黑板上写字,都是老师教一句学生跟一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古读书皆吟诵,以前所谓读书声今天称为吟诵。千年以来,吟诵在学堂里和文人之间代代相传。吟诵讲究吟诵规则,要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和文读语音。

吟诵 结缘已是极早

张希福与吟诵结缘,是极早远的事了。在城西街道分水塘村,自古读书氛围便非常浓厚,尽管张希福年幼时家里很穷,但父母仍坚持让他上学读书。张希福儿时上过几年私塾,当时的私塾先生在教授古文时采用正是吟诵的教学方法。私塾先生在上课时候经常哼诗,久而久之,那个旋律就印在了脑子里,慢慢地自己也会哼了。张希福告诉吟诵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们,老师教古文时,沿袭了私塾一套的教育方法,唱着讲,自己听着听着就学会了。

上古文课有时就像上音乐课一样,我从小好学,原本是怀揣学习梦想的青年,却因日军的野蛮侵略而选择从军。记得当时我们一间房间,有很多年级的学生,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吟诵《岳阳楼记》。张希福说,《岳阳楼记》他又跟着私塾老师学了几遍,后来自己又经常默默地哼着学习的,但并没有学得很像。当年,老师没有告诉他这叫吟诵,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吟诵,就是很自然地读读、唱唱、讲讲。

据悉,吟诵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有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吟诵讲究字正腔圆,也就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很清楚,而且一般拖得比较长,所以在儿童启蒙教学阶段,可用来识字正音。吟诵又是一种用声音表达的理解,或是感性的体悟,吟诵教学法与讲解教学相配合,作用巨大。吟诵对于教育最明显的功用,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人形容儒家的学校,常说书声琅琅,即读书声美妙动听,又说弦歌不绝,就是学校里随处都有歌声,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吟诵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此外,吟诵还是人格和品性培养的重要方法。

吟诵 应该代代相传

吟诵,中华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最美的中国式读书法。而百年前,自朗诵之法传入,吟诵渐成绝响,濒临失传,张希福是义乌吟诵传承人之一。抢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吟诵的传承,要让更多人了解吟诵,学会吟诵,让吟诵代代相传。张希福说,听的人多了,就开始有想学的人,对于这些有兴趣学的,我们应该时常帮他们点拨一下,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吟诵。

吟诵是一门学问,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吟诵的常识,大家应该清楚这门学问在古代是很难自学的,基本都是师徒通过口耳代代相传的。张希福告诉记者,吟诵有吟诵的规则,在吟诵的过程中,诗词的每一个字的音调都非常讲究,老一辈的学者吟诵的音调基本都是从上一辈的学者中继承而来的。尤其吟诵是特别强调师承,不是你想怎么吟诵就怎么吟诵。

15岁时因日军侵略,张希福选择投笔从戎。1950年,张希福回到了义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先后在何斯路、分水塘、平桥、鲤鱼山、里经等七所小学当过代课老师。一直到2001年,他还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地上课,先后被夏演乡教办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被何里乡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每个地方的方言各不相同,以前没有普及普通话的时候,大家学习诗歌均以方言为主。但现在,会用方言吟诵的人却不多了,我们希望能把这些声音录下来,传下去。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采录组志愿者梁粤桂如是说。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