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国际学术成果
 

义乌进口商笑迎“韩流”

发布时间: 2015-03-05 16:03 来源: 市电子政务中心   浏览次数:   

    国人爱好烹饪,与中国文化接近的韩国同样如此。于是,锅就成了韩国众多进口日用百货中,与普通人生活最为紧密的产品之一。

  韩国的锅具种类更多,功能各不相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进口商品馆的“厨房密码”展馆,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的全是韩产锅具。义乌鑫联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健告诉记者,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确定,这口锅很可能加速走进中国百姓家中。

  【声音一】

  新年与200家韩企展开洽谈

  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普通人对于更高质量商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韩国有这样的过程,中国眼下也正在经历。

  这几年,韩国进口商品在国内的表现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从韩国的进口额高达1903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值的9.7%,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13年,韩国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达9.2%,首次超越日本(8.2%)雄踞第一。

  “门缝已经开了,敞开后还有更大的机会。”对于中韩自贸协定,金健这样说道。他预计,1~2年后,厨具的关税将会出现松动,届时得利的不仅仅是普通消费者,还有从事韩国进口商品贸易的商家,以及为数众多的韩国中小企业。

  金健的话不无道理。中韩自贸协定的达成,将可以加速韩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据预测,在中小企业中,收益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的行业将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服装、小家电等产品领域。而由于韩国的大型企业,三星、现代等早已实现中国本土化生产,因此在税率上所享受的优惠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改变,但是自贸协定达成的良好气氛,以及中国对韩国企业的政策倾斜则有可能促成更多的韩国企业进一步增加对中国投资,加强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我们已经准备赴韩,与200家韩国中小企业展开洽谈。”对于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金健的语气中,颇有些“时不我待”的意味。他说,动作要快、产品要准,未来不仅是厨房用品,餐厅、客厅、卧室、卫生间,国人日用品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出现韩国制造的身影,义乌也势必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韩国商品进口贸易。

  【声音二】

  今年招了3个韩语翻译

  金健会说五国语言,在与记者对话期间他的电话不断,接听后用得最多的语言,是韩语。有意思的是,除了做生意,金健还兼职成为商城集团的“韩语面试官”。他透露,最近商城集团新招了3名韩语翻译,这便是为中韩自贸区做的准备工作之一。

  义乌与韩国可谓“情深缘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与义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现在常驻义乌的韩商达到5000多人,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年有近两万名韩商在义乌工作生活。义乌已成为韩商在中国最为活跃、最具规模的聚集地之一。

  去年11月,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率团出国访问,韩国就是其中一站。“韩国历来是中国商贸往来的重要合作伙伴,义乌的韩商众多,两国自贸协定也给义乌带来了新的机会。”熟悉进出口贸易的人士对记者说。 事实上在义乌街头,韩国元素的出镜率相当高。据了解,义乌有正宗的韩国料理店不下180家;位于江东街道的东洲花园、青岩刘、江东四区、江南四区等区域,成为韩国商人的主要聚居地;义乌稠州中学、义乌外国语学校、义乌二中等学校接收韩国学生就学已有十多年时间,一些韩国学生在义乌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还考上中国的顶尖大学。

  在义乌经商十多年的义乌韩商会会长韩基正介绍,这些年来,在义乌的韩国人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义乌韩国人运动大会”,在每年的12月份,韩商会还会组织大型晚会,经商生活两不误。

  【声音三】

  遗憾汽车及零配件未能“入围”

  正是在年前举行的这次义乌韩商会聚会上,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中韩自贸协定。然而对于韩商金曙光来说,这个话题离他“有点远”。

  根据协定,中国将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中国将在电器电子领域针对电饭锅、洗衣机、冰箱、医疗仪器、家电零部件等产品实现零关税,在钢铁领域实现冷轧钢板、不锈钢热轧钢板和厚板等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然而,作为韩国制造业的代表之一,此前被业内热切期盼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并未被列入关税减让对象或中长期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对象。

  金曙光从事的正是韩国汽车改装用品的进口销售,其代理的“摩比斯”品牌,是韩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是排名世界前八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涉及的业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汽车零部件产品。

  “中国对汽车用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汽车改装也逐渐成为潮流。”他告诉记者,汽车零配件没有“入围”自贸协定,确实是一大遗憾。不过他认为,这并不会阻止相关产品的进口贸易,随着两国经贸、人文交流的更加频繁,韩产汽车和零配件在中国的市场还会增加,这也将利好汽车改装市场。

  【声音四】

  企业要做服务配套也要跟上

  “在很多韩国企业眼中,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要有产品就有销路,其实他们错了。”金健说,从事进出口贸易多年,他深知韩商的传统印象,与现实存有很大的差距。他举了个例子,其总代理的韩国厨具品牌,在全国拥有262家门店经销商,但销售额的60%~70%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其他地区的销量贡献率并不高。显然,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于进口商品的消费能力较高,中国尽管市场庞大,却也并非韩商口中的“遍地黄金”。

  事实上,作为韩国日用百货商品的代表之一,锅具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十多年时间,但一度没能打开市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走私泛滥,正规渠道的进口产品反而生存空间有限。金健在从事进口贸易前,曾走访过上海一些大商场,问他们韩国锅具卖得怎么样。有的回答很干脆,不卖。有的则告诉他,卖得很好,但就是老断货。

  金健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走私货手续不全,没法通过正规渠道销售;二是商场好不容易摆上货架了,走私商却打起“游击战”,没法给商家持续供货。

  自贸协定将彻底改变这样的格局。金健介绍,目前其代理的韩国品牌锅具全部进口,唯一不是产自韩国的,是随锅赠送的木铲。他说,要让韩国进口产品占据消费者的心,品牌、服务必不可少。

  金曙光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同时认为,在中韩自贸协定的基础上,中国需要在进口产品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跟上脚步,有合作框架,还要有配套措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