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开着挖掘机,驶过美国辽阔的农场;有没有想过背着滑翔伞,飞向尼泊尔费瓦湖畔……在这个寒假,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吴烨茜、范燕漪和钟超就体验了一把别样的国际之旅。
以劳动换食宿
当一回“美国农夫”
上学期初,90后姑娘吴烨茜在Helpx网站上注册了一个账号。这个网站是打工换宿国际交流平台,相当于国际义工界的“淘宝”:注册成会员提出申请后,可以前往自己想去的国家,用每天3~4小时的劳动,换取免费住宿及一日三餐。
吴烨茜一直想去美国体验农场主的生活。她提出申请后,如愿收到了华盛顿州雅基马县农场主Avel的邀请函。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她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行程。
在这之前,不太做家务的吴烨茜已经和农场主进行了两个月的线上交流,尽量了解农场劳动内容。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她竟然学会了装马桶、修树枝,甚至还开了挖掘机。
来到农场,吴烨茜的第一项任务是给树枝“理发”。农场主家的树枝又粗又大,她握着60厘米长的剪刀,在3天内修剪了50多棵树木。为了防虫,她还给树木涂上涂料。
另外,吴烨茜还学会了一项特殊技能———装马桶。拆板、定位、钻孔、装水管……按着农场主的指令,她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训练了听力。”吴烨茜笑说,外国人说话很快,很多单词听不懂,经常要拿出手机查。
最让吴烨茜难忘的是在农场里开挖掘机。不过,挖掘机可不好开。挖掘机座位和踏板之间的距离很长,个子矮小的吴烨茜连脚踩踏板都有点吃力。好不容易适应了,车厢内十几颗按钮又让她摸不着头脑。经过指导,挖掘机启动了!
“当时很兴奋。”在平坦的直道上行驶了一会儿后,吴烨茜还大胆地玩起了“新花样”———尝试着转弯,将车开上了小山坡。
在美期间,吴烨茜还主动打扫屋子,给狗洗澡、修理毛发。她还教农场主包饺子,将中国传统饮食带到国外。吴烨茜坦言,一个月的体验让她学会独立生活,更明白了父母平时的辛苦。
尼泊尔边做义工边旅行
学子坚定教师梦想
上学期,立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范燕漪和钟超通过NVC(尼泊尔志愿者协会)官网,提交了“学校支教”项目申请表。申请成功后,得知当地小孩缺少铅笔,他们在去之前特地买了200支铅笔。
今年1月底,两人到达加德满都,来到学校。她们负责教学生背单词、课文,并指正错误读音。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1点,范燕漪和钟超还要帮当地教师批改作业,给学生讲解错题,并把学生的易犯错误写下来交给校长。
一遍遍教学、用身体动作来描述单词……在尼泊尔的义工经历,让两人深有感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外,还得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范燕漪说。
边做义工边旅行。义工生活结束后,范燕漪和钟超还来到博卡拉旅行。滑翔成了她们旅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每一位滑翔者都配有一名专属教练。在700米高的山顶上,范燕漪调整好滑翔伞套和安全帽,向着山的尽头一直往前跑,一股软软的气流迅速将滑翔伞抬升。半分钟后,她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离地。“其实,当时失重的感觉让我有点紧张。”不过因为教练一直在身后,她还是平稳地呼吸着空气,欣赏着喜马拉雅山的雪和蓝绿色的费尔湖。“尼泊尔的景色太让我震撼了。”20分钟后,范燕漪在山脚着陆。 在博卡拉滑翔结束后,范燕漪和钟超还在纳加阔特看喜马拉雅山的日出、在杜巴广场看“活女神”、在寺庙里观赏宗教仪式……“我想趁年轻多去外面走走看看,丰富人生经历,增加见识。”范燕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