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由维多利亚女王创立。这所大学不仅是英国的名牌大学,而且在全世界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吴子平就是这所全球知名学府的农业经济学教授。
国庆节前,在郑家坞镇吴一村路边一座花木葱茏的宅院里,吴有法夫妇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儿子吴子平的故事,言语间不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能够考取英国女王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可见吴子平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事实上,他刚上学时曾因“绳”“索”不分而挨了父亲的一顿屁股板。
吴子平出生于1963年12月,虚龄七岁就开始上学,在班里年纪最小、个子最矮。晨呼晚呼“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万岁、总路线万岁”等口号是那个时代农村的经常性节目。那时汉语拼音尚未普及,所有汉字的读音都是口口相传,因此难免以讹传讹,譬如人民公社的“人”字,发音类似于浦江话的“绳”。为了教刚上学的孩子认字,父亲吴有法煞费苦心。有一天,吴有法用手指着挂在楼板下的捆扎番薯的绳索教导儿子:“你给我记住,人民公社的‘人’念作‘绳’。”过了一两天,吴有法指着书上的“人”字问儿子,这个字怎么念?吴子平抬头看了看楼板,信心满满地回答:“索”。看着一脸稚气、绳索不分的儿子,父亲哭笑不得,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让他长点记性。
三年级之后,吴子平非常用功,学习成绩一路上升,每个学期都能拿到一张奖状。初中毕业时,郑家坞中学共有10名毕业生获推荐进入白马中学读书,吴子平以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跨进白马中学高中部的门槛。两年后,勤奋好学的吴子平又一举考中浙江农业大学农经系。因当时初中、高中都是两年制,所以他考上大学时还不到15周岁。那年月能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了农门,吃上了皇粮。15岁上大学的吴子平一时轰动乡里,成为许多家长教导子女的学习楷模。时隔四年,又一个爆炸性消息传遍郑家坞,吴子平考上了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农经系研究生。
就读研究生时,吴子平本有一次赴德国公费留学的机会,但最后他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一位比他年长的同班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德才兼备的吴子平分配到国家计委信息中心工作,不到六年,就成为一名处长。
虽然在政府部门游刃有余,前途无限,但吴子平内心还是怀念校园的平静生活,并希望在学术上有更大的建树。1990年,在世界各国133名学生报考的英国女王大学农经学博士角逐中,吴子平过五关、斩六将,获得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博士毕业后,吴子平留校执教至今。历年来,学术成果丰硕,有40余篇论文在国际性杂志发表,并主持20余个由欧盟和中国政府联合开展的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现为英国女王大学博士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虽然定居英国,但吴子平难忘故土、难忘家乡。他给儿子取名为吴一农,具有双重含义。吴一,指代吴一村,农,指代农家子弟,告诫儿子不要忘本。同时,在郑家坞一带的方言中,“人”的发音同“农”,吴一农,实际上指的就是“吴一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