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州长亲自邀请,回老家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在义乌的创业经历,挺激动的,说明家乡人很关注我们这些在外闯荡的游子。”前天,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的小伙马金山带了一个利比亚客户从义乌到连云港去看货,一路上,他都在琢磨演讲稿,要如何讲述自己在义乌的成长故事。今天下午,他就要和一同受邀去讲座的4名老乡启程回临夏。 2011年义博会期间,受义乌市政府邀请,时任临夏市委书记的马学礼赴会。与会期间,他得知义乌有近半外商来自中东地区,阿拉伯语翻译人才很吃香,其中还有不少翻译经过打拼创办了自己的外贸公司。而临夏是培养阿语人才较早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马上就萌生了输送阿语翻译人才来义乌的想法。当年,临夏市劳务输出机构与义乌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签订了用工合同。 2012年春节过后,临夏市就输送了首批阿语翻译人才,并在义乌举办了推荐会,刚走出校门的马金山就是其中一员。“起初纯做翻译,后来业务熟了,就给老外找货、下单,提供一条龙服务。”马金山说,每天忙碌奔波,虽然辛苦,但生活很有奔头,“现在正在积攒本钱和客户资源,以后我也想自己开家外贸公司。” 马金山的老乡马全礼也是从当阿语翻译起步,如今已是两家公司的老板,带领多名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员工在义乌“奔小康”。他们掌握着阿语、波斯语、印度语、乌尔都语、英语等多种外语,已经把生意做到了中东、北非、欧洲等多个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商机,今年出口的标准集装箱已有200多个,出口额5000多万元。”马全礼说。 “阿语经济”让马全礼从“临夏三甲集镇的一个穷小子”变成当地政府的“座上宾”,并邀请他回乡创业。“义乌的市场窗口就是聚宝盆,在这里创业同样能回报家乡。”马全礼利用老家的优势产业和地域特色,专门开发了一款民族纱巾,还注册了品牌,让妻子到兰州开设线下实体店,他则在义乌从事线上经营,如今已在西北市场闯出了知名度,过上了让家乡人羡慕的幸福生活。这次回乡传授“致富经”,他也希望有更多家乡学子来义乌实现创业梦。 据称,让当地高校学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投身创新创业,这正是现任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的马学礼邀请当初自己送出的学生回去传经送宝的初衷,他希望把当地的翻译人才变成复合型商贸人才,由就业型输出向创业型输出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