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著名翻译家马爱农女士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师生的座谈会在红楼二楼会议室举行。研究院方卫平教授、胡丽娜博士、徐静静老师,师大国际学院德语译作者谢凤丽老师,师大儿童文学访问学者、全体儿童文学方向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本次座谈会由钱淑英博士主持。
首先,方院长介绍了马爱农女士的翻译成就。在儿童文学领域,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的起步,便是从域外儿童文学的翻译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改写出发。马爱农女士出生于翻译世家,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为近十几年来的中国翻译界带来了重大影响。“马爱农童书译丛”将于明年出版推出。
马爱农女士从自己如何走上翻译一行说起,介绍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从高中开始,她便对两种文字的转换产生强烈的兴趣;八十年代她在南京大学读本科时,翻译了第一部译作——二十多万字的《绿山墙的安妮》。她说,自己翻译初期的起步离不开祖父严谨的训练。
马爱农女士认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其独特之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更注重形象思维与想象力,译者需对原文内容所表达的情绪与氛围有敏锐的感知。作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主要译者,她和妹妹马爱新借助文学感受力融入他者文化,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地翻译作品。马老师非常强调“信”这一翻译标准,她认为,译者应以敬畏之心忠于原文,让读者在最大程度上接收与原文近乎对等的译文。
在场师生积极发言、热烈交流,大家对文学作品书名的翻译、作品里中英文人名、文字游戏的转换,以及译者的维权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书名翻译问题,马老师举例说,1993年她编辑的第一本书《廊桥遗梦》,原文书名为《麦迪逊之桥》,美国读者对此非常熟悉,但它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却是陌生的,所以,作品书名的翻译还需传达出原著的风格和语境。正是因为她热爱翻译事业,所以能够在翻译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