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上, 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将士应该有很多。从某种程度来讲,“抗战老兵” 只是一个民间称呼, 对于这 个群体, 目前并无标准定义。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越来越多的抗战老兵带着战争伤痕、岁月磨难和疾病困扰, 承载着那段特殊的历史印记 悄然离世, 幸存抗战老兵群体正以这样的方式慢慢缩小。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曾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伤害而选择向亲 友隐藏那段经历。或许, 与生活援助相比, 这些抗战老兵最渴望得到的是肯定和尊重。
据了解, 由于种种因素制约, 我市抗战老兵的信息收集工作面临一些难度, 目前, 已收集到14位原国民党抗战 老兵的资料。六七十年前, 他们离乡背井, 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今天, 他们迈入迟暮之年, 在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中已 然风烛残年。
听, 每一位老兵都有说不尽的故事……
◆老兵故事之应维鸿
出生于1925年的应维鸿今年 已经到了90岁的高龄。我们见到他 时, 老人正在鹏城小区的家中看中 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他说话时中 气十足, 思路清晰。
“我的老家在苏溪镇东陶村, 父 母是种田的。初中在义乌读书, 高中 是到建德的严州中学念的。”应维鸿 回忆说, 自己是1942年参军的。那 一年, 宪兵教导五团到严州中学招 远征军, 当时学校有十几个人报名, 他是其中的一个。不久, 他被编到第 一营七连, 后来还进入黄埔军校三 分校学习, 成为第20期步科生。
抗战胜利时, 应维鸿所在的中 队到杭州负责日军投降事宜。“当 时, 杭州的市民见到我们就喊: 中国 兵来了! 中国兵来了! 还放鞭炮庆 祝。”对于那一幕, 说者动容, 闻者动 情。战争结束后, 应维鸿几经波折辗 转, 1970 年回到义乌定居, 过着平 凡而充实的日子。
数十年的光阴飞逝而过。如今, 这位九旬老人如同其他普通老人一 样, 儿孙绕膝, 在家颐养天年。
◆老兵故事之吴小荣
吴小荣是北苑街道前洪村人, 生于1922年, 又名吴一浩。1940 年, 正值抗日战争十分困难、中华 民族处于危难的关头。当年5月, 吴小荣进入义乌县中队服役, 后 积极投身抗战工作。
第二年, 吴小荣转入国民政 府陆军部队, 主要负责战场军需 物资, 包括枪支、弹药、粮食、药 品、服装等的筹集、保管、运输、配 给和保护工作, 与战友一道同入 侵的日本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抗 战。几年中, 他随同所在的部队先 后在嘉兴、杭州、绍兴、萧山、诸 暨、义乌、衢州等地, 恪守职责, 英 勇抗击入侵日军。抗日战争胜利 后, 他曾到绍兴参加接受日军投 降工作。
1945年10月, 吴小荣娶妻, 第二年大儿子出生。除了那些往 昔岁月, 吴小荣还有另外的骄傲。 大儿子吴越生毕业于清华大学, 参与组织不少国家大项目的建设 工作。二儿子吴嘉平是浙江大学 教授、博士后, 在海洋学科研究等 方面颇有建树。
◆老兵故事之厉家权
1923年, 厉家权出生于江东 街道青岩刘村。
从小, 他就跟着父亲到处走, 小学是在江苏镇江读的。后来又 随父亲一起去了湖南, 在那里上 完了初中。这期间, 历史老师李记 今对他影响很大。李记今经常教 育学生深明大义、保家卫国。或许 是受老师思想的熏陶, 厉家权从 那时起就立志要报效祖国。
1939年底 ( 也有说是 1940 年 初 ) , 恰逢陆军通信兵学校在湖南 芷江招生, 获悉消息后, 厉家权马 上跑去报考, 结果一考就中了。
1942年, 厉家权被分到位于 福建某地的西南游击干部训练 班突击总队通信营。不久, 他便 参加了浙赣战役中的龙衢战 役。那时龙游已沦陷, 厉家权在 灵山、石角两地阻击。“这场战 役损失惨重, 我们战死的人数 是日军的两三倍。”
抗战胜利后, 厉家权随部队 来到宁波。当时, 宁波百姓在城内 放了三天三夜的鞭炮庆祝。时隔 多年, 想起这一幕厉家权就感到 十分自豪。
◆老兵故事之陈文钟
陈文钟是廿三里街道人, 出 生于1926年, 据说是目前我市已 知最年轻的抗战老兵。
陈文钟于1940年应征入伍。 据了解, 当时中国军队需要大量 的驾驶员, 陈文钟到部队学开车, 后来被分配到云南曲靖汽车五团 二营五连服役。
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 他 曾在滇缅运输线上无数次冒着风 险为前线运输了许多抗战物资和 枪炮弹药。
1942年5月底, 陈文钟接到 一个特殊的任务: 接运戴安澜灵 柩回到祖国。相关资料显示, 戴 安澜是王牌师200师师长, 英勇 善战, 在缅甸北部战场指挥突 围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8岁 的戴安澜牺牲时极为悲壮。弥 留之际, 部下问他如何把部队 带回国内。这时戴安澜已不能 说话, 示意部下拿出地图来, 在 图上指示由原地附近的莫罗渡 瑞丽江, 向北前进回国;又示意 卫士扶起他来, 向北方的祖国 深情地望了片刻后离世。最终, 陈文钟和战友历经艰辛, 平安将 其灵柩运抵昆明。 后来, 陈文钟被派到新疆部 队, 1949年9 月25 日在新疆参 加起义。陈文钟加入了中国人 民解放军, 服役于新疆军区后 勤部, 以大尉军衔转业至义乌 后, 当过车间主任、经理、厂长, 1983年3月离休, 如今在家享受 幸福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