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金华人在海外
 

一起挖掘欧美四大节日金矿

发布时间: 2014-09-18 10:19 来源: 市电子政务中心   浏览次数:   
 

    义乌圣诞用品对外贸易再一步凸显马太效应

  商家挖掘网上贸易份额尚需多动脑子,业内建议小企业———

  记者 周律江 /

  时间走过9月中旬,义乌圣诞用品行业本年度的对外贸易进程开始进入尾声。盘点今年的行业变化,外贸总额虽然基本上和去年持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内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比往年更为明显,内贸电商平台的竞争也将比往年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圣诞用品行业中的小企业应趁早考虑如何转型的问题,比如,一起挖掘欧美四大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所带来的消费金矿,而不是只盯着圣诞节。

  百万美元大单1月到来 小企业连口汤都没喝上

  在今年1月份,春节还没开始、部分义乌圣诞用品企业还在处理上一年度尾货的时候,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却早早接到今年的大订单。

  据了解,来自欧美或者受欧美买家委托采购的大订单,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生产期。然后,货物的出关、运输及过关、送抵欧美买家的仓库,也需要3个月左右。最后,买家铺货或者把货物拆分给经销商的过程,还需要1个月左右。而且,对于大订单,买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定样程序。因此,欧美买家通常会在3月份来义乌下单,比较符合贸易流程,但今年出现了特例。

  “1月份,香港一家贸易公司就向协会会员企业下了超过百万美元的订单。随后,又有数家公司先后下单,数额都比较大。大单提前到来,和欧美经济逐步复苏有较大关系。昨天,义乌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金林告诉记者,提前接到这些大单的企业,都是协会内较有实力的会员企业。究其原因,上规模、有实力的圣诞用品企业,在产品设计、硬件设施、样品研发等方面更具竞争力,能在更大范围内满足采购商的需求。至于小企业,俗话说别人吃肉自己喝汤,问题是他们在提前到来的大订单面前,连口汤都没喝上。

  据义乌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统计,今年35月,会员企业的接单数量相对较少;67月,情况开始转好,订单量明显回升;截至目前,可以预计今年外贸总额将和去年基本持平。

  分析今年的接单情况,可以发现,总体数量较少的中大型企业拿走了大半的蛋糕,数量较多的小企业只分到其中的一小块。陈金林认为,这预示着行业内的马太效应正进一步凸显。

  业内人士表示,单一生产某款圣诞用品或某几样配件的小企业,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在生产工艺、研发、设计和创新等方面都乏善可陈,在市场竞争面前难有作为。随着欧美经济逐步复苏,当地消费者对圣诞用品这一刚需商品的品质要求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小企业单纯的价格战在面对采购商提出的各种质量要求时,不再是制胜法宝。再者,受用工、用地等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加剧了小企业的经营负担,想要生存越来越不容易。另外,随着印度、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不断涉足加工产业,也在逐步分流圣诞用品行业的外贸订单。

  转战网店开拓新渠道 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跟在中大型企业后面拣漏单,很难;跟在首批做圣诞用品网店的商户后面抢网上客户,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圣诞用品经销商姚文广表示,表面看来,在网上做跨境贸易或网店内销,可以节省产品的分销、大批量物流和店面租赁等方面的成本,相同的经营额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但是,能否吸引到客户,最关键的还是一件商品能否激发客户的购买欲。否则,你卖得再便宜也没用。

  姚文广告诉记者,他现在寻找供货商,不再一味追求低价格,而是综合考虑一件圣诞用品所具备的外观造型、实用功能、图案设计和价格等因素来做决定。

  早在上半年,姚文广就和合作伙伴四处搜集资料,了解今年圣诞用品的最新趋势。据他介绍,在美洲,Christmas Trend趋势机构给出的圣诞主题是:现代巴洛克、美妙的生活、工艺艺术、极地冰、柔和闪耀、圣诞爵士;在欧洲,总部位于北巴伐利亚的Christmas trend group机构提出的圣诞主题是:圣诞家园、秘密热情、雪公主、柔和复古。客观而言,想按这个标准采购合适的圣诞用品,非常考验耐性,因为同质化商品太多,有创意的商品太少,能跟上欧美潮流预测的商品更少。

  国内的圣诞用品消费群体,基本集中在学校、外企、商场、超市、酒店、娱乐场所及各种服务企业。姚文广介绍,年轻白领和部分学生族会紧跟国外潮流,他们对单件圣诞用品的设计风格和品质比较讲究;娱乐场所、外企、西餐厅和高档酒店通常会购买各种主题式圣诞套装;超市、商场相对随意一些,对圣诞用品中的小装饰品需求量较大。单就网上零售来说,能带来更多利润的消费群体对圣诞用品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实体市场不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放到网上同样不会有多大作为。

  除了产品本身,转战网上贸易的圣诞用品企业还得留意自己的团队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网店最头疼的问题是———难以掌控网店员工的高流动率。懂接待、懂操作、懂产品、懂运营的员工很难招,同时也很难留住人,而自己培养新人又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有时候,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数名合格的网店员工,结果不是辞职单飞,就是被同行高薪挖走。

  寻求产品转型新盈利点 一起挖掘四大节日金矿

  虽然不少义乌圣诞用品小企业、小商户正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年年难过年年过,似乎再抗一抗、撑一撑,难过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

  义乌圣诞用品经营户黄先生告诉记者,在他销售产品中,自家小工厂只生产一小部分,其余产品有的是帮朋友代销,有的是向厂家直接进的货。就圣诞球、圣诞帽、圣诞挂件等产品的款式来看,基本上比较大众化。

  黄先生坦言,自己有时候也在想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问题,但客观因素的限制太多,即便筹集资金投入进去,也很难赶上大中型企业推出的同类商品。不改变,或许还能再撑一撑;冒然改变,风险太大,或许倒得更快。

  黄先生所纠结的问题,或许是很多圣诞用品小企业都在面临的难题。那么,换个角度来看一看,是否可以尝试挖掘欧美其他重大节日所带来的消费金矿?

  8月下旬,陈金林接待了两位来自宁波一家贸易公司的采购代表。对方受国外买家委托,需要采购一批用于万圣节的面具、服装和道具等商品。在市场上逛了一大圈,只找到四五家能够提供部分样品的供货商,让对方颇为失望。

  按照对方的意思,如果有合适的产品,后续订单总额很可能会有数百万元,可惜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一举拿下。陈金林表示,虽然这次采购并不成功,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看到西方其他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消费市场。

  在欧美等地,主要传统节日包括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和感恩节等。在这几个节日,当地居民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继而带动相关节日用品的消费。即使只有一款产品能全面打入当地市场,也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在陈金林看来,日子越来越难过的小企业,与其在圣诞用品市场苦求一线生机,等待被淘汰出局或被大中型企业兼并,不如趁早放手一搏,把更多精力和关注点放到万圣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的消费用品上,在新的领域挖掘商机。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