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15日上午,在金东区曹宅镇,当92岁的周立钏见到95岁的金筠林时,他激动地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我见过你,我们是黄埔校友,我在金华第一次黄埔同学会上见过你。”金筠林十分感慨,都90多岁的人了,老周的记性还那么好,上次见面已经是1986年的事情了。
邢承谟、金有田和周立钏,是金东区仅剩的3位抗战老兵,再过几年,这三位几乎就是新晋的百岁老人,而且,他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这天,他们和20多位金东区的黄埔后代凑在一起,开了一个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暨金东区黄埔同学会成立14周年大会,金华市委统战部、金东区委统战部、金东区政协、民革市委等多部门相关领导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对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表示祝贺。
会场的门口,立着一幅孙中山的画像。就在90年前的今天,就是孙中山在广州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
既是校友,又是战友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黄埔军校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它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诞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指挥官,周恩来还是当年的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金筠林说:“我是黄埔15期的。”邢承谟接过话茬:“我是17期的。”周立钏说:“我记得我是20期。”金有田说:“我是19期。”这些老兵,既是黄埔校友,又是战友,八年抗战中在战壕里打过鬼子。这四位老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都是黄埔精神的践行者:
邢承谟,是国民党79师二三五团三营八连上尉连长,参加过1942年浙赣战役中那一场惨烈的金华保卫战。而他的初中同学金筠林,同样参加的是浙赣战役,他所在的国民党暂编第9军,则是在绍兴———上虞一线节节抗击日军的南侵。周立钏,他曾经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名普通士兵,入缅甸作战,参加过著名的同古保卫战,他所在的独立20团3营,就奉命驻守在同古。金有田,在1942年考入黄埔军校七分校,编入入伍生第10团,当年7月开始徒步经福建、江西到达湖南湘潭,最终抵达西安。他受训于本期通讯科,于1945年初毕业,被派至高桂滋担任军长的17军,在任子勋担任师长的84师师部担任参谋。
随着岁月的推移,年迈的老兵们一个又一个离开人世,金华当地的抗战亲历者,如今已是凤毛麟角。金华市黄埔同学会首任会长金筠林回忆说,早在1986年,开第一次金华黄埔同学会时,热闹非凡,阵容庞大,有670多人参加,其中,有200多个抗战老兵。
后来,这样的同学会,几乎年年都开,可是每年聚在一起,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空座位越来越多。“岁月不饶人哪!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上了80岁的老兵一个接一个陆陆续续都走了。”
这样的黄埔同学会,还能开几年,大家心中也没底。金东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杨贤平说,五年前,金东区黄埔同学会召开时,还有七八个老兵,现在就剩下三个了,今年的同学会,婺城区的金筠林也来捧场,这才凑了四个老兵。
现实版《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们团的任务,就是保卫滇缅公路的安全畅通。”2009年,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红遍大江南北,这部电视剧让众多普通中国人真正开始关注和了解抗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
金东区傅村镇人周立钏,早在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参加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同古战役,与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撤退。
周立钏远征东南亚的经历,一直鲜为人知。几年前,一个民间关爱抗战老兵组织的志愿者曾经拜访过他,并赠送给他一枚抗战纪念章。昨天的同学会上,他把这枚纪念章别在胸口,许多人让他回忆这段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峥嵘岁月。
1940年,周立钏参了军,那一年,他才18岁。直到1941年10月,他所在部队才被调往昆明,并就地休整。他清晰地记得,1942年的春节,他和战友们是在昆明度过的。过完年,他被告知,部队要入缅甸作战。周立钏所在的这个团,就是坐着卡车,沿着滇缅公路,南下缅甸。
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周立钏说,他了解的情况并不多。“那时候只知道打鬼子,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他只知道,他所在的这个独立团,专门负责保卫滇缅公路的安全畅通。“独立团一共3个营,一营守仰光,二营守曼德勒,我所在的三营,守在同古。”
那时候,他天天看着美国人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通过滇缅公路输送到中国内地。它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指挥下,发动了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未集结,孤军无援情况下,200师只好撤出同古。周立钏说,当时,跟鬼子在城里城外激战很多天,就是不见援军赶来,但是日本人的增援部队却源源不断。实在坚持不住,在某一天的拂晓,趁着双方人困马乏暂且休战,他随部队悄无声息地撤出了同古一线防御阵地。 在缅甸参战3个月之后,他又跟着部队回了国。1944年,他被调到国民党兰州宪兵22团1营1连当了一名班长。他听说西安的黄埔七分校在招生,就去考,后来成为黄埔军校20期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