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消息,日前,就读于该校机械工程系的浦江学子陈晓明荣获学校颁发的研究生杰出研究奖。
2008年,陈晓明赴美留学,主要研究一种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功能工程材料。为了深入研究,陈晓明与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美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和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处的科研人员紧密合作,运用先进的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取得了几项突破性进展,对这种以新型的纳米管为基础材料体系的设计和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长Harvey Stenger(哈维·斯坦格)博士对陈晓明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十分欣慰。从留学至今,陈晓明先后发表了9篇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获得一个专利,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中做了近20场演讲。
有一种爱叫放手
近日,我们通过网络联系到了陈晓明,并走访了他的母亲,了解这名浦江学子成功背后的故事。
“我和晓明的爸爸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大字不识几个。”当年,陈晓明的父母一天到晚忙着在田野里干农活,也没时间管孩子。据陈晓明妈妈潘瑞蓉介绍,虽然他们家在县城,但那时家里缺少粮食,生活条件比农村还要艰苦。陈晓明三四岁时,她就背着他割稻、晒谷、收番薯。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饭馆,每天忙个不停。
“孩子从小文静、懂事,在学习上从来不用我操心。”提到陈晓明,妈妈一脸自豪。她说,在学习上,她从不强迫晓明,也从不给他设定目标,而是尽可能地让他开心地学习。正是妈妈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给了陈晓明前进的动力,让他有很强的自制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宽松的家庭环境,造就了陈晓明认真踏实、温和坚韧的性格,使他对学习非常感兴趣。
高中阶段,陈晓明在学习上不算特别努力,学科成绩还算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距离2000年高考前两天,奶奶突然去世了,这给将步入高考考场的陈晓明罩上了一层阴影。那年高考,最终陈晓明发挥失常。一番思量后,陈晓明决定选择复读,父母同意了。2001年,陈晓明以649分的高考成绩荣获浦江县理科第9名,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录取。
“我从不认为自己的天赋比别人高。其实,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差不多。”陈晓明说,是人都有惰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克服惰性,那就得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当我学习累了的时候,想偷懒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就休息一下。过了一会儿,我又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学习就是在‘自己骗自己’的一分又一分钟中完成的。长远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给自己不断树立的短期目标中完成的。当然,自我的坚持和克制,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但从长远来说,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和青春没有虚度。”
为梦想不断前行
读大学时,生命科学专业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很热门,陈晓明却选择了一个在别人看来是“夕阳产业”的机械工程专业。“机械工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一些关键技术都被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控制,当时我就想通过学习这个专业,解决温室效应这一难题,为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尽一分绵薄之力。”
陈晓明为人谦和,品学兼优,在大学期间,他学习劲头很足,曾获得4次一等奖学金、5次企业奖学金。大四时,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总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全年级共320人),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教授。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他发表了两篇科技论文、获得一个专利。2008年硕士毕业后,陈晓明远赴美国继续深造。
到了美国后,陈晓明发现,现实和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和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不太相同。中国的博士培养,主要是国家出钱,美国的博士主要是由教授本人从美国的各个研究部门拿到研究经费来培养学生。美国博士生一年的培养经费为3万到5万美元不等,所以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陈晓明出国的前3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工作学习。后来,由于导师经费的问题,只好在中途中断。2011年,他才到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重新开始研究新的博士课题,有时一天连续17~18个小时操作仪器做实验。
“我的梦想是能作出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研究成果,我的每一步也都将朝着这个梦想前进。”
陈晓明说,6年国外求学,多少次痛苦着、矛盾着、挣扎着想要放弃的时候,他都会想到自己的梦想,并告诉自己困难总是暂时的,坚持就是胜利。“父母的养育之恩重如山,我发自肺腑地感谢他们。从18岁离开家到外地上学,这10多年来,我经常会想起父亲逐日佝偻的背影,母亲日趋斑白的双鬓。近年来,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母亲为了这个家,日夜操劳,我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孝道,一直很内疚。以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
当问及以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陈晓明坦言美国是一个保护学术自由的国度,其学术界教授和学生基本上都在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自己的初步打算,是在美国继续攻读一两年的博士后,然后回国在高校找份教职,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科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