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金华人在海外
 

闻风节(Sham El-nasim)

发布时间: 2014-02-07 09:00 来源: 市电子政务中心   浏览次数:   

提起埃及,就不能不提及其灿若星河的古老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度,且不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木乃伊,单是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节日,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发展与民族构成,也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在今天的埃及,穆斯林有自己的开斋节、宰牲节;人口约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的科普特基督徒,每年也会欢度复活节和圣诞节;其他诸如努比亚人之类,虽偏安于南方的弹丸之地,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可见埃及人虽自称是“法老的子孙”,但真正继承这位祖先的传统却少之又少,其中“闻风节”是仅存的硕果之一,是埃及真正的本土传统节日。相传其源于法老时代,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

第一次认识“闻风节”源于一堂关于“节日”的课。当我讲到中国的春节时,居然有一个学生告知我说埃及人也有自己的春节,同样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学生的博学多识让我十分惊喜,同时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于是,在课下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这个问题终于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

在阿拉伯语中,闻风节写作شم النسيم(Sham El-nasim,闻风二字来自于字面直译。由于古埃及人认为这一天时值春分,昼夜相等,标志着新年的到来,类似中国的新春佳节,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埃及的“春节”。法老时代这一天是祈福祭祀的日子,不过现在已经演化为埃及的全民出行日。清晨礼拜结束后,埃及人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扶老携幼,倾室而出,去户外野餐、踏青、呼吸春风。野餐篮子里的食物丰厚与否视各家庭富足程度而定,但是,正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闻风节作为埃及的传统节日,也有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其中咸鱼、彩蛋、洋葱最具代表。

在古埃及鱼是很尊贵的物种,是祭祀中不可或缺之物。如今开罗街头有很多卖咸鱼的店铺,即使不逢年过节,生意也还不错。节日前一天有开罗本地的学生奉家长之命送来几条咸鱼给老师,虽然是腌制品,通过特有的烹饪方式,味道依然鲜美,传承几千年的腌制工艺果然不同寻常。不过由于埃及的人均收入较低,革命期间的动荡局势使本已不堪重负的经济雪上加霜,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初到埃及时美元兑埃镑的汇率5.8,不到半年时间已经飞升至6.04,有同行的老师开玩笑说,再过几天人民币跟埃镑就可以等价交换了),很多人已经吃不起这一美食了。鸡蛋则不然,即使物价飞涨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埃及人眼中,鸡蛋是生命的象征。在煮熟的蛋壳上用颜料图上五彩斑斓的彩绘,又映衬着节日的喜庆。关于鸡蛋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当中国人还在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一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候,古埃及人对此却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在一位法老的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天神唯一,他创造了生命,同时也从鸡蛋中孕育了鸡”,可见埃及人认为“先有的蛋”。另外是洋葱。作为餐桌上的寻常蔬菜,在节日中有人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对比中国的春节,闻风节也有一些驱鬼辟邪的传说,只不过破解的手段有所不同,中国是放鞭炮、贴春联,埃及人则是悬挂洋葱,异曲而同工。

与许多节日类似,闻风节的时间并不固定,今年是426日。既然是全民出行日,我们入乡随俗,走访旅游景点的同时也感受一下异乡节日的气氛。听学生介绍说,埃及四月份的天气本是阴晴多变,但往往在这一天天气总会格外地配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非常适合郊游,这也许是古埃及天文成就之一吧。从离家稍近的爱资哈尔公园到尼罗河沿岸一路走来,看见的郊游景点处处都是欢歌笑语。人们席地而坐,由于人多地窄(据埃及政府2012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埃及全国人口约为9000万,仅开罗一市就占2000多万),即使是马路中间的隔离带,只要依稀有些草地存在,埃及人也能开辟出来作为野餐的场所,一家人欢乐融融,并不觉有何不妥。透过这一方之地可想,全埃及诸如爱资哈尔公园内的大片绿地又该是怎样一番人满为患的景象。据当日《金字塔报》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平时里少有顾客光临的吉萨动物园,仅节日当天上午的游客量就达11万之多。

这样的全民假日对城市的交通也是一大考验。开罗车多,车况差,事故频发,交通动辄瘫痪,节日里更是如此。我们前往尼罗河沿岸时,乘车至解放广场附近司机便表示前面太过拥挤无法通行,并且带有歉意地出主意,说绕过某某胡同步行可以近一些。解放广场是革命的敏感地点,经过内政部大门时,平日喧闹的示威者踪迹全无,街区一片宁静,只有斜靠在装甲车旁的士兵看到有生人路过,纷纷热情招呼,看来大家忙于过节,革命,暂且搁置也罢了。解放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尼罗河畔更是热闹的所在,步行至横架在河上的双狮桥上,仿佛置身于中国的某个庙会,肩并肩人挤人,中间夹杂着小贩热情叫卖声,热闹非凡。说也凑巧,我们一路走来所停留的几个景点都遇到了自己的学生,在异国他乡也稍微享受了一下“桃李满天下”的感觉。但是其中有一位就读于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在全民欢度佳节的气氛中并不像其他人那般尽兴,一是由于革命后伊斯兰政党势力掌握了国家政权,像他们这样的阿拉伯国家中的“弱势群体”自然会心生不安;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其深受教徒爱戴的大主教谢努达三世一个月前刚刚过世,许多人仍沉浸在悲痛中。

当然,即使是穆斯林也不是人人在喜迎佳节。当尼罗河畔的人们沉浸在节日喜庆中的同时,相距不远的解放广场上却有一部人正在聚集。他们击节呐喊明确表示抵制该节。这些人多为穆斯林中极端保守的萨拉菲派成员,他们认为虔诚的穆斯林只应该庆祝伊斯兰的节日,否则就是违反教义的有罪行为,因为先知穆罕默德曾说“穆斯林是只有两个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的民族”。不仅如此,一些有影响力的宗教学者教授也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称闻风节是“基督徒、犹太人以及古埃及法老的传统”,与穆斯林毫无关系,现在全民参与的庆祝对虔诚的穆斯林来说是“危险”的。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群众基础,当我在所任教的爱资哈尔大学跟同学们谈起过节放假的事情时,几乎全体同学明确表示,那是科普特人的节日,我们不放假。不可否认,闻风节的发展历史的确没有伊斯兰的痕迹,它起源于法老时代,形成于基督徒之手,与复活节有很大的渊源,即使是节日的名次也来自于科普特语。尤其是埃及“一·二五”革命之后的,议会席位和总统职务都由具有宗教背景的穆斯林兄弟会掌控,随着这更多权力掌控的深入,闻风节是否会有被取缔消失的一天呢?

不得而知。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