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受、陈良玑,一个是义乌上胡村人,一个是义乌葛仙村人。他们身为明朝戚家军老将,转战南北,援朝抗倭,最后结局却成谜,在族谱上也突然失去记录———
5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海英来到义乌,主要是想搜集明朝两位抗倭将领的生平事迹:一个是上胡村的胡大受,一个是葛仙村的陈良玑。
陈良玑,生于1539年,卒于1596年,死时57岁。他20岁就跟随亲叔叔陈中伦首批加入戚家军抗倭。陈良玑与胡大受所在的村只相距3公里,胡大受比陈良玑小8岁,所以血气方刚的陈良玑开始戎马生涯时,胡大受还在使劲长身体中。
陈良玑死于1596年,具体死因不详。查看葛仙村的族谱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1585年之前有陈良玑的记载,1586年之后,就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了。
1585年是陈良玑南征北战告一段落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在这里待到1592年宁夏战争爆发,于是又奔赴前线。宁夏战争结束后,他直接去了朝鲜战场。而在族谱中,提到陈良玑时,却根本不提他曾去过朝鲜。就好像一部电影的胶片被剪得支离破碎,情节都拼凑不起来了。
陈良玑奔赴朝鲜战场时,胡大受在哪里?他在山东青州当练兵参将。据《义乌县志》记载,胡大受“(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奉旨统练朝鲜八道民兵”。胡大受多年当军事教官,可见他深得戚家军战术战法精髓。当时朝鲜军力薄弱,有意训练士兵,所以胡大受奉旨前去当教练。
胡大受到朝鲜的时间是1595年7月,并于当年12月离开。也就是说,他在朝鲜一共待了5个月。奇怪的是,离开朝鲜后的胡大受好像人间蒸发了。他似乎没有回到家乡,但也不知去了哪里。他死于何时、怎么死的,所有的疑问,都不知该到哪里去找答案。上胡村的宗谱里,因为牒谱不全,找不到胡大受的传记,只能看到他的排位和出生年月,还有他夫人汪氏的记载,之后就再无下文,甚至没有他子女的记载。胡大受的父亲胡天定曾任蓟镇西路游击将军,但胡家的这一支脉到了胡大受这里就断了。
但陈良玑和胡大受确实是去过朝鲜战场的。1994年,韩国影印出版了一本《唐将书帖》,它是现存韩国的一批明朝东征军将士的书信,共43通。据杨海英研究员考证,这些书信大致可分三部分:一是南兵将领如骆尚志、王必迪、吴惟忠等人的书信;二是南兵教师的书帖,这些下级军官表示“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应募当兵“皆是为名利而至”,昭示了南兵追逐功名富贵的心理基础;三是其他作者,包括著名总兵刘綎等人的书信。
南兵教练打造出了一支朝鲜王朝军队的正规军,却未在史册上留下相应痕迹。南兵教练最集中进入朝鲜的时期是东征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尚未开始之前,人数多达百余人,有名有姓、事迹可考者四五十人,其中留居朝鲜时间最长的是陈良玑,统领教练的就是南兵游击胡大受。
杨海英来义乌,就是想找到关于陈良玑和胡大受更多的线索。但族谱中关于他们的记载实在太少,因为时间比较仓促,杨海英没法细查,只好带着更大的谜团而回。
陈良玑和胡大受,两个来自不同村落的义乌人,都在族谱里有始无终,他们的事迹在朝鲜战争之后都变得扑朔迷离,这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偶然,那么发生了什么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