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故宫、长城是外国人到北京必看的地方一样,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等,也是我们到伦敦必看的古迹。我到伦敦后,先后参观了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大英博物馆。
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中国,深山藏古寺,有山必有寺;在英国,逢村逢城必有教堂,最著名的教堂莫过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了。我到伦敦第二天,女儿便带我参观这座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建筑。走进门,工作人员发给我一个像电视遥控器一样的东西———语音导览器。这个导览器,实际上就是一个解说员,它设有多种语言,参观者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相关语言,按下导览器里的数字,便可以听到相关景物的介绍。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场所,它的功能已超出宗教,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它是英王加冕登基的场所,也是英王的墓地,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多位国王都埋葬在这里。英国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认为死后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是至高无上的光荣。教堂内的诗人之角,因埋葬14世纪诗人乔叟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斯宾塞而得名。后来,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如狄更斯、哈代等,都在这里建有墓室或墓碑。此外还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丘吉尔、克伦威尔、达尔文、牛顿等。
我随着参观的人流向前走,来到了一个长廊。突然感觉自己站在一石板上,低头一看,石板上刻有金字。不看不要紧,看了吓了一跳:这是墓碑。上面写着安葬于此地的人名。这个走廊的每一块石板都是墓碑。
我在这里看到了莎士比亚的纪念雕像。莎士比亚站在书桌旁,正俯瞰大家,基座上写着他的生卒年月。牛顿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在靠近教堂出口的地方,正对祭坛方向,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墓葬———无名战士墓。墓的四周摆放着游人敬献的鲜花。
白金汉宫
7月22日,英国王室的一条新闻轰动世界:英国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王妃于当天产下一名男婴,这名男婴的地位非同小可,他将成为英国王室第三顺位继承人。宝宝一降生,王室按惯例就把这条消息公布于王宫的门外,算是让王室的喜讯与民共享吧。
英国的王宫就是白金汉宫,它由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现在,老百姓要想知道女王在不在白金汉宫,看一眼楼顶中央的旗杆便可知晓。女王如果在宫内,旗杆上飘扬的是君主旗,否则是英国国旗。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闻名于世。换岗仪式每天(秋冬季为隔天进行)上午11点半举行。观看换岗仪式的游客很多,骑着高头大马的警察忙着维护沿途秩序,以使卫兵要经过的道路保持通畅。
换岗时间到了,换岗的队伍在军乐队的引领下,从广场东南侧的惠灵顿兵营出发,沿着广场前方的大道一路前行数百米,至白金汉宫广场,再至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一侧的道路,经铁栅栏门进入白金汉宫的前庭,在此举行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
我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看不到换岗的具体场面,仅能看见卫兵黑色的高帽。于是就静心听着里面传来的阵阵口令声、皮靴整齐的磕碰声,还有悠扬的鼓乐声。整个换岗过程约1小时。仪式完成后,下岗的卫兵队伍从铁栅栏门内鱼贯而出,一路吹吹打打,沿着来时的道路返回兵营。据说,现在王宫的警卫工作更多是由安保部门承担,卫兵只是一种象征、一种仪式,就像女王基本和国家权力无关,只是一种象征而已。
白金汉宫的内部,也有一部分向公众开放。排队买票的人并不太多,我没有进去。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它和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我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是回国前一天,算是体验英国之行的压轴戏吧。
大英博物馆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古罗马神殿式建筑,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博物馆荟萃了世界各地的文物,有100多个陈列室,藏品700多万件。镇馆之宝首推埃及厅的罗塞塔石碑,这块记录了同一段文字的三种语言版本的石碑,是世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
我们沿着埃及馆、印度馆、中国馆、希腊馆、罗马馆的线路参观。中国馆设在第33号展厅。
中国馆收藏着23000余件瑰宝,囊括了中国艺术的所有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中国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美不胜收。其实,大厅里展出的仅是馆藏文物1/10,另外的9/10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别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走进中国馆,迎面所见的是巨大的中国壁画,据说来自五台山寺庙。壁画前是三尊端坐在高台上的塑像,包括弥勒佛、金刚罗汉及士大夫。在中国馆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三位 “ 浓丽丰肥菩萨 ” 雍容华贵,割痕清晰可见。 1856 年到 1932 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显然,这些敦煌壁画是从中国盗去的。作为炎黄子孙,在大西洋上一个岛国看到这些文物,心情有些复杂:一半是亲切和自豪,一半是屈辱和愤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