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金华人在海外
 

马步岛上的难民村

发布时间: 2013-11-12 10:14 来源: 市电子政务中心   浏览次数:   

   去马步岛,必须先到达斗湖市的仙本那,那是我来到马来西亚的第五天。

  我们从沙巴首府亚庇飞到斗湖市,出了机场直接驱车前往仙本那,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晨,司机来接我们到码头。坐上游艇,颠簸起伏的海浪和劈头盖脸的海风就让人兴奋不已。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马步岛,确切地说,是到达了马步岛周边海域的水上屋度假村。

  真正的马步岛上,一眼望去,一半是赏心悦目的度假酒店,一半是疮痍满目的难民居所。事实上,连接我们所在水上屋度假村的桥梁,一头是度假村的后门,另一头便是难民村的入口之一。  

  撑船的孩子

  当我们到达水屋不到一个小时,就在度假村下的海水里看到两个瘦骨嶙峋的孩子,划着一叶窄船乞讨食物和钱时,并没有赶到很惊讶。相反,不少事先做过沙巴攻略的人暗暗叫道:“果然有小孩撑着船来讨东西!”

  我在出行前没有认真做攻略,但也在一些沙巴海岛的照片上看到过他们的身影:在一片碧绿通透的海水中,一叶宽度只容得下一人的狭长木船,船上坐着一个黝黑精瘦的孩子。只不过,我不知道照片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拍出来的。据说,这些孩子都来自岛上的难民村,那里居住着许多非法移民,大多为菲律宾难民,以打鱼为生。

  船上分别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穿了一条花裤子,没穿上衣,女孩则穿了一件明显太大的长袖T恤,下摆盖过了屁股。小孩扬着头,一边划船一边向水上屋的人们伸出手。他们满口当地话,但是会一个英文,那就是“money”,对着我们伸手要钱。不过,没有人给他们钱,只有人拍完了照片,朝船里扔了一些饼干、蛋糕等食物。接到食物以后,孩子撕开包装袋就往嘴里塞,大口嚼着。吃完,随手将包装袋扔到水里。当人群散去,孩子也便撑船默默离开了。

  再次看到划船的孩子,是第二天早上。我们住的水屋在度假村的中间位置,阳台上能看到外侧的水屋和广袤的大海。清晨醒来时已经6点多,太阳早已跃出了海面,漫天鱼鳞般的云彩红得恰到好处,晕染了整个天空。欣赏了一会儿平静大海和魔幻天空,我和吃货室友“苹果”去吃了自助早餐。吃完回到房间睡回笼觉,走到阳台的“苹果”叫了起来———“他们又来了!”

  这次船上有三个小孩,最大的八九岁,中间的五六岁,最小的两三岁,甚至还不会独立坐在船上,被大孩子夹在两腿中间。他们的船上有一些积水,中间大的孩子拿着白色塑料桶,不断地将水舀出船外。眼看着水舀得差不多了,孩子休息了一会儿。但船里很快又积了一摊水,原来这船是漏的。

  大孩子一边照顾最小的弟弟一边撑船,在几个水上屋的海域来回游走。不过除了我们,临近的水上屋的客人似乎都还没有起床,或者已经出门,总之没人理他们。他们投向了我们,这次的孩子除了会说“money”,还会说“food”。可惜我们既没有什么钱,翻了行李竟也没有什么食物,只有两块蛋糕和半包饼干。我们把两块蛋糕丢到了他们船里,中间大的孩子赶紧捡了起来,并把其中一块交给大孩子。最小的孩子没有拿到,开始吵闹。大孩子朝我们挥挥手,表示还需要一个。无奈之下,我们将半包饼干也投了下去,却不小心扔到了水里。大孩子眼疾手快,马上捞了上来,递给怀里的小弟弟,调转船头,向临近的水上屋划去。

  除了讨食讨钱,这些划船的孩子也到度假村的海里来玩。第二天,我们在餐厅靠水的位置吃午餐,望出栏杆,看到的小船有三叶。孩子们一开始讨食物,见游客们忙着吃饭,没空理他们,便开始自娱自乐起来。他们各自朝别的船里泼水,飞快地划着船桨。其中一个孩子,没有和兄弟姐妹一起出来,孤军奋战,不小心翻了船。不过他显然是一名游泳好手,马上浮出水面,趴在底朝天的船上,笑着打闹了一会,慢慢将船翻了个身,重新回到船上。  

  “I love you!”

  那天下午,我们沿着通往岛上的桥梁,离开水屋,进入了他们的村子。

  村子的房屋有点像吊脚楼,用几根木头撑在地面上,搭出一个房屋框架,四周钉上木板,盖上简易屋顶,就是一座房子了。这些房屋都很破旧,看上去脆弱不堪。房屋没有门,直接就是一个没有遮挡的进出口,透过这些没有遮拦的入口往里看,屋里没有什么家具,也没有什么居室之分,总之就是所有东西一股脑都堆在一块儿,尚有地方躺着睡觉而已。

  两排屋子的中间有一条路,刚进村口的一段,沿路还开了几个小卖铺,卖一些贝壳和海螺。大约50米之后,便是坐在屋檐下的村民了,其中大多数是女人和孩子,在太阳底下发呆。再往里走,能看到一些中年男子聚在一块儿聊天;这条路的尽头,出现了一个烧烤摊,一个孩子满脸笑容地烤着香肠,五六个孩子围看着,手上没有钱(如图)。

  烧烤摊右转,是一条出村口的小路,走出去就是沿岸度假酒店的沙滩。在小路上,我们遇到一个回村子的中年男子。看到有游客经过,他似乎习惯性地伸出手,吐出“money”,见我们不理会,便也走了。

  小路只有10多米长。进入沙滩,映入眼帘的就是优雅的遮阳棚和沙滩椅;再往前走,茂密的树林里有游泳池,还提供按摩服务。靠海岸的沙滩椅上,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有的闭目养神,有的阅读kindle(电子书)。破败的难民营和美丽的度假海滩,只有一线之隔。

  在沙滩的球场边上,有三个从村子里来的女孩在玩泥巴。我们上前去跟她们搭讪,原来她们在用泥巴做成食物在过家家。三个女孩讲当地方言,但很开朗,见我们给她们拍照,马上丢下了手里的泥沙,一边唱歌一边扭着身体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拍完以后,要求看相机里的照片,咯咯大笑。

  见我们离开,她们干脆跟着一起走了起来。走走停停,在往回走的沙滩椅上,我们把包里的饼干拿出来送给她们。她们仨一边说着悄悄话,一边高兴地吃着。

  而这饼干,似乎进一步增加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尤其是跟饼干的主人“苹果”———因为等我们再次起身走的时候,她们继续跟着了。直到我们回到度假村入口,回头看她们时,发现她们脸上挂着明显的不舍。不过她们的脚步不再往前迈,而是停在原地挥了挥手,一起喊了一句“I love you!”

  在水上屋的最后一晚,大海不再平静,狂风怒吼,海浪汹涌。我和“苹果”被惊醒后不免心惊肉跳,暗暗担心,这样的晚上,难民村里那些破旧的房屋会被吹走吗?

  第二天醒来,风和日丽,海面早已恢复平静。走出水屋往岛上看,难民村的房子仍然健在,有孩子跟着大人出去打渔。是啊,他们生活在这里那么久,这点风浪算什么呢。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