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学术成果 > 外国人在金华
 

金华九峰——达摩文化之缘说

发布时间: 2013-10-23 08:44 来源: 市电子政务中心   浏览次数:   

    金华九峰禅寺,原名九峰寺,亦有龙丘岩寺之称。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迄今1500余年。

  寺院坐落于浙江省金华市九峰山风景区。历史上的九峰寺落建于九峰山下,今“达摩峰”以北里许,俗名“凤凰形”之平坡,是江南最早的寺院之一。时九峰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周围殿宇两百余间,右侧建有藏经楼,左侧佛塔十三层,气势之宏伟,是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盛时的寺院建筑。盛时僧众多大两千,当时建有“安堂”,其“安堂”之字样石器至今尚存。                                

  寺院于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5年)毁于兵燹。九峰寺僧徒复于明万历年间就山腰石室为佛殿,改号为九峰禅寺。即今寺院所在之处——“达摩峰”山腰石窟。

  据地方志记载,嵩头陀(达摩)曾卓锡于此。为此本僧围绕这一记载作了诸多研讨,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史志和有关资料,发现祖师于金华、于九峰山、于九峰禅寺的殊缘。现就本僧研讨的 情况叙述如下:

  一.达摩<简介>及禅宗

  菩提达摩(?--528或536亦记564或566>,简称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即为佛教西土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土禅宗初祖。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后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继而往嵩山,驻锡少林寺。传说达摩祖师在此面壁打坐九年,后遇神光<賜法号慧可><公元487----593>授以<<楞伽经>>四巻,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此后达摩出禹门向东南游化终身。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

  由于其宗门不立文字,历史上对达摩的卒葬以及去向等等留下诸多传说。迄今为止对祖师传授禅宗于慧可之后的踪迹和最终归宿何处均以“传说”而记之。

  二.达摩与金华九峰

  祖师在嵩山将禅宗授于慧可之后,究竟去了何方?传说甚多。有说祖师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亦有说“受毒而入灭”,还有说祖师复又西归去了等等传说,难以查实。而有文字记载祖师踪迹的当属地方史志才是可查之稽。

  康熙版《汤溪县志》宗教篇中记载:“九峰寺,在县南十里,九峰山下。梁天监间(502—509)嵩头陀卓锡于此。明嘉靖间废。”‘證果寺,在县北十五里,梁天监间,僧达摩开基,唐贞观元年建。元至正间,僧处仁重建,学士宋濂书额‘。

  嘉庆版《义乌县志》仙释篇中记载:“嵩头陀,名达摩,天监中来居香山岩从林间。县西二十五里,梁天监中,西域嵩头陀僧建,有礼拜石,锡杖泉。”

  光绪版《金华县志》仙释篇记载:“梁,嵩头陀,名达摩,梁天监中来婺双林北四十里岩谷间,为创香山寺及建灵刹,道俗万众共引麻乍举刹,乍忽中断,引者无不颠簸。师曰:“有何魔事,使之然乎!”因以鉢盛净水,内外搅之,视而作礼,捧鉢绕刹一周,刹乃不假人工,屹然自立。后又到莱山立寺,师尝曰:“莱山王而不久,香山久而不王。”后悉如其言。未几,留铁鱼馨于莱,而西至龙丘入灭。尝于普通间至东县十二都二图建龙盘寺,三都六图建安国寺。”

   从上述三种不同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不但发现了祖师的 踪迹,还得知祖师在梁天监中,也是佛教在 中国第一个盛世的时间里,于金华一带即义乌﹑金华﹑汤溪等地。先后建造并卓锡诸多寺院的史事。

  亦有传说达摩在徃金陵与梁武帝会面途中,曾经金华九峰,并面观“赤壁”,于九峰寺坐禅九九八十一天。

  三.达摩与傅翕

    《佛学辞典》记载:傅翕(497—596)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东阳乌伤(浙江义乌)人。字玄风,号善慧。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土、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与宝志共称为梁代二大士。尝与里人共捕鱼,每得鱼盛于竹笼,沉入深水,并谓:“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时人以之为愚。年16,娶刘氏女妙光,生善建、善成二子。年24,与沂水取鱼,适逢胡僧嵩头陀(名达摩),遂弃鱼具,入乌伤县松山双梼树下结庵,自号“双林树大当来觧脫善慧大士,”自称由兜率天宫来说法。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苦行7年,自谓得首楞严定。并能通儒道典籍,学徒渐集,众皆虔诚精进,不惜身命。

  梁大通六年(534)遣弟子傅暀上书致武帝,献上中下三善之策。闰腊月,帝诏入禁阙,讲经于重云殿,帝亲临听之,众见帝王皆起,唯傅翕独坐不动,群臣诘之,傅翕言:“法地若动,一切不安。”禅林传为佳话。大同元年(535)4月还松山,五年,重赴钟山,于寿光殿与帝论真谛,作偈颂呈之,六年(亦说五年),营造松山双梼树间之佛殿,九重砖塔,并于该地写经律千余卷,此即双林寺。十年,舍屋宇田地,设大施会。太清二年(549)欲焚身佳养三宝,弟子坚留之,代师烧身者19人,师乃止之。

    傅翕家居徒众甚多,讲说不辍,率徒众焚指燃臂以供佛。尝茗斋转《法华经》21遍,屡设无遮会,并于会稽铸宝王像10尊。为便于读大藏经,建有轮藏,令众转之,可得大利益,故后世所做轮藏皆安置其父子3人之像。此外,师于天台的一心三观有其独到之领略,而以三观四运为其心要,倡导三欢一心四运推检之说。陈太建元年四月,集弟子告诫毕,趺坐入寂,世寿73.弟子葬之于双林山顶,号称弥勒下生。撰有《心王铭》、《语录》4卷、《还源诗》等。见《善慧大师语录》

    傅翕因遇达摩而点化弥勒化身,便入送山,后堪称一代大师。

  四. 达摩圆寂于九峰:

  义乌《傅大士文集、嵩头陀达摩传》中记载:“三藏寺毕、法师(嵩头陀)却还龙丘岩寺,及入灭。大士心自知之,乃谓弟子曰:‘嵩公已还兜率天宫待我,我同渡众生之人,去已尽唉’。”这于光绪版《金华县志》仙释篇中记叙完全吻合。

  所谓龙丘,因郡在长山之“阳”,濲水〔现衢江〕之“东”,而称之“东阳”;贞观八年(634年),因汉时龙丘苌

  五。龟兔守天门

  祖师归九峰入灭,亦是圆当初面观赤壁之正果夙愿。

  佛教信徒与汤溪善男信女,按当地最高礼仪的悬棺葬形成,将祖师安葬在九峰山主峰青莲峰石窟即现在九峰禅寺主殿石窟右上方的岩洞中。并以天然岩石生成的龟兔把守其洞口。

  以龟兔把守祖师舍利源于龟兔在佛经中的比喻意义。《法句譬喻经》中有似“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守护六根,如龟守护头尾、四足。龟藏六于甲中的意义:

  1.龟以头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龟以前左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龟以前右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龟以后左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龟以后右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切触尘所危害。6.龟以尾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切法尘所危害。

   佛教里有又以金龟来比喻佛性,说言佛性能游生死涅槃海,就像龟之能游水(生死海)与陆地(涅槃地),所以常以龟喻指即生死而涅槃的佛性。

  在《佛本生经》中,释迦摩尼佛在前世修行时曾经做兔王。由于当时旱灾,为了佛法能久住世间,白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自此以后不忍食肉。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往昔弥勒菩萨出家时,有一年因为连日蒙雨,无法外出托鉢,林中有母子二兔见仙人七日不食,为令法久住世间,逐投身火中,欲烧身供养。仙人见此,发愿道“吾誓世世不起杀想,恆不啖肉。”

  之后“乌走兔飞”和“密师白兔”。都成为禅宗用语和禅宗公案。

   这龟兔把守祖师之舍利之身无疑是高人指点之为。

  六.达摩峰之说

    九峰山南依括苍,北临濲水,东瞰八婺、西望三衢。呈丹霞地貌,山势簇拥,丹崖叠翠。峻峭灵巧,高数百仞,岩洞玲珑,嶙峋特秀,其峰有九。最高主峰原名青莲峰。

    此峰后改达摩峰缘于达摩祖师在汤溪一带广结善缘,这不但是因为达摩祖师久居九峰寺,而且祖师为解决当地缺水之困,带善信掘井数十口,广布慈悲,爱怜众生。后又于九峰寺示寂,信众为其悬棺于九峰山最高主峰之赤壁岩洞之中,因而人们为纪念祖师之大德善举将此青莲山峰改名为达摩峰。

    七.“哈谟”口语之源:

    九峰山的历史文化丰厚,也是一个集多元文化的圣地,这与九峰山善民宽容似及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是密切相关的。

    “哈谟”一语是一句原本的梵音语种的发音。由于达摩祖师在九峰寺驻锡多年,并在民间广结善缘,九峰山一带至今仍保留了“哈谟”这句独特“梵音”的地方方言。无疑这也是达摩祖师当年“留给九峰的无价之宝”之一。其禅意也自在其中。

    八.瑞像缘说:

    佛历二五五四年初,九峰禅寺缘起兴建“达摩宫”。

    五月二日正值寺院石窟主殿深宫兴建“达摩宫”之际,其夜住持释永续梦见九峰山佛之化身,同寺本僧梦有白须罗汉飘然云端告知:九峰山有瑞像现之,望众僧仰观。次日,两僧同说-梦,并于众僧遍九峰山而寻观,然数日无果。众僧继而先在山上后移山下而苦寻,近半月仍不得见端像现之。忽在五月十四日,夜幕近垂之际,众僧寻至原九峰寺旧址——“凤凰形”之平坡,仰首“达摩峰”,果见奇观:瑞像——睡佛。安然祥和。“达摩峰”即为之佛首,其身向东绵延数千米之长,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众僧异口同声“菩提达摩之应化身也。”

    同年八月十九日,八月二十三日《金华晚报》,《金华日报》分别刊登卧佛瑞照。

    综上所述: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诸方因缘之和合,都以殊胜因缘,印证了达摩祖师在九峰的正果。

    九峰禅寺乃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真实不虚。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